保持在场性姿态,做好新批评者首届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20.html

5月30日,由省委宣传部指导、新华日报社主办的“新时代新文艺文艺批评的传播与抵达”——首届紫金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外地嘉宾“云端”论剑,南京学者扺掌而谈,以“紫金”之名碰撞观点,为文艺评论发展贡献宝贵智慧。论坛主题的最终落点“传播与抵达”,是一个充满开放性和可能性的话题域,蕴含着主办方的满满期待:在新媒体时代的“宝盒”中,文艺评论不仅是一面镜子,还有可能成为一面“魔镜”,为文艺创作、审美教育乃至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召唤出魔力般的丰沛能量。

批评家不应焦虑于“传播”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传播与抵达”的论坛主题背后,透露着一种焦虑感、一种危机意识。当我们设定这个主题的时候,隐含的意思似乎是,“传播与抵达”已经成为了一个疑难和问题。

不妨先把视线稍稍拉远——我们正处于剧烈演进的现代性进程中,文化不再是某个阶层或群体的特权,文艺鉴赏与判断的话语权正在广大人群中扩散,特别在近几十年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动能,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媒介革命,又加速推动了文艺评论的“平权”。在各种互联网社区群落中,普通读者、观众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批评行为,这和传统社会中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让声音传播和抵达有本质不同。回过头来看传播与抵达的“危机”——这是“危机”吗?这仅仅是职业批评家的危机,对人民群众来说,他们既有能力又有渠道,成为文艺的最终评判者。

既然“人人都是批评家”,职业批评家已不再可能让所有人都“听”自己“说”,那我们的位置究竟在哪儿?

我们仍然是文化生态中的重要力量。同行之间的彼此输出和讨论中,我们碰撞出专业的判断;通过各种文化机制,我们与大众之间建立起对话的通道。在我看来,“传播与抵达”不是要求每个批评家去做网红,不是要求我们的话语抵达链条的末端,而是做“传播—抵达”链条上游的,这个时代思想和话语的有效生产者、输出方,对眼前丰盛的经验作出有力的命名和阐释,承担起对时代、对社会的文化责任——这才是职业批评家所须面对的根本问题。如果把精力都花在对“传播”的焦虑上,我们可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没有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做既懂专业又懂修辞的“新批评者”

尹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文艺评论的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说“最坏”,是因为传统评论的影响力在下降,网络上泥沙俱下、非理性的评论声音弥漫严重;说“最好”,是因为大众传媒时代里,点对面的网状传播方式赋予了“好声音”以更强的传播速度、传播规模、传播效果。

如何在“网生”的时代做好“新批评者”?首先,满足用户,但不能迎合用户。迎合用户是放弃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我们要用专业的力量影响他、说服他;其次,重视流量,但不成为流量的俘虏。走向“唯流量论”,就必然迎合用户,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第三,改变修辞,但不能违背初心。我们必须根据媒介的变化对原有的修辞方式作出调整,来唤起用户的注意力。我特别建议批评家主动拥抱新媒体,在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2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