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武院长受聘高校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

年10月23日,“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第三届年会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大赛”在广东珠海中山大学举行。来自国内数十家高校科研机构的区域国别研究专家学者,部分智库机构负责人、*府官员、中国前驻外大使出席了本次大会,共有60多所高校多名选手也现场参加演讲大赛复赛和决赛。在本次大会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被聘为“高校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特聘首席专家并做了大会主旨演讲,刘鸿武院长还同时担任本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大赛”评委会主席。本次活动由“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和中联部原副部长、联盟名誉理事长于洪君出席活动并线上致辞。刘鸿武教授应邀为大会作了题为“‘六位一体’整体推进中国区域国别学创新发展”的主旨发言,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国别学内涵与属性、人才培养目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与理论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路径和创新实践。刘鸿武院长充分肯定“联盟”的成立及大赛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他说,无论是更好地推进国家的百年征程、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发挥更加广泛、积极的建设性作用,都取决于中国高校的学科创新与人才培养,取决于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和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对于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式,刘鸿武指出,高校需要准确把握时代演进的脉搏以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需要创新思路与体制机制,积极地全球引才、全球育才、全球炼才。高校只有立足国家发展的坚实大地,以开阔视野和特殊举措,面向国家关心、社会关心、老百姓关心的重大问题来育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来培养人才,高校才能成为 的大学,建设起 的学科,培养出 的人才。刘鸿武院长还对高校区域国别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作了深入阐释。他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分析指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既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又是一种观察世界、研究世界、解决中国和世界相互关系问题的新的研究方法;是一门以地域聚焦性、地域适应性、时空关联性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群落和知识体系。刘鸿武教授以“非洲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认为,所谓“非洲学”就是有关非洲大陆的学问,是专门以非洲大陆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以非洲文明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治经济发展过程为脉络的学科,是融合历史、地理、语言、*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演讲中,刘鸿武还具体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深耕细作、砥砺前行、探索整体推进非洲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他说,推进中国的非洲学建设,“首先,立足中非双方的民族实践,形成理论话语体系;第二,秉承中华学术传统,借鉴国外的学术资源;第三,总结中非合作实践,提炼出新观点、新理论;第四,围绕中非双方所做的事情,解答双方的重大发展命题。”在此基础上,刘鸿武介绍了“六位一体”推进非洲学学科建设的战略框架,即“学科建设为本体、智库服务为功用、媒体传播为手段、扎根非洲为前提、中非合作为路径、协同创新以赋能”。刘鸿武教授强调,区域国别学的创新发展,需要摆脱完全依赖从书本到书本的概念研究,要开展从中国到域外的扎根大地研究;需要脱离照抄照搬、小圈子内的自说自话,而是要开启脚踩大地、放眼世界的自主创新研究。也正是由于多年来的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才得以聚焦当代非洲发展和中非合作两个重大命题,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使非洲研究和非洲学学科建设硕果累累,在国际国内*界、学界均享有较高声誉。

在智库产品转化和学科协同发展方面,刘鸿武也作了专门阐述。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要突破传统学科的藩篱,要由特色学科逐渐拓展为专业智库以服务国家公共*策,从而延伸学科与知识的价值链。那么,学术成果如何转换成智库产品呢?刘鸿武认为可以从五个角度进行尝试,即:让智库的“想法”变为领导的“说法”;让智库的“文章”变为上级的“文件”;让智库的“谋划”变为组织的“规划”;让智库的“言论”变为社会的“舆论”;让智库的“对策”变为*府的“决策”。这就要求智库研究者和*策建议者,需要具有高度的*治责任感、专深的学科素养、敏锐的目光视野,敢于发声且掷地有声。

刘鸿武院长在演讲中还专门介绍了学科协同创新发展的特殊意义及路径。他结合年浙江师范大学获批全国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和全国两家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的成功案例,强调这是十多年来学校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和外语研究、国际战略传播研究、非洲地理研究多学科协同建设的巨大成效。他指出,十多年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地理学院就成立了非洲翻译馆、非洲文学研究中心、非洲语言研究中心、非洲地理研究中心。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浙师大非洲研究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地理学研究,以特色化取胜,成为国家对非地理与资源、环境、气候、科技合作与研究的中心。通过这样的协同创新发展,近15年,浙江师范大学获得的涉非国家社科基金共达42项,占同期全国涉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一半以上。非洲学已经成为全校其他学科拓展新领域、提升增长点的强大助推器。刘鸿武院长指出,学科创新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实现 人才培养。他结合自己数十年培育非洲研究人才的教学经验,提出涉非研究高端人才成长的“十年十个一”方案,即“去一个非洲国家留学进修调研、主持完成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出版一本该领域对象国 的经典性代表著作、发表一组论文或出版一部代表性的著作、建立一个自己的专题数据库、组建一个自己的小的学术团队、营造一个非常好的非洲学术合作圈、为国家提供一份管用的咨询报告、搭建一个自己的学术平台,最终成为一个 的非洲研究学者。”刘鸿武院长介绍说,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引下,非洲研究院已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的非洲本土化。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项或国际组织选拔,纷纷赴往非洲国家求学、研究或工作。非洲研究院培养的中非学生已经成长为 人才,有的在非洲国家*府部门、院校机构、国际组织担任重要工作,为非洲社会*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中非合作贡献力量。

刘鸿武进一步强调“队伍是事业发展的保障”。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说到底需要一支高端的教学、研究和管理队伍。年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自年起,非洲研究院创办并连续10年承办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智库论坛,其国内外广泛深入的影响力充分印证了学院具备一支思想进步、能力过硬、团结奋进、能打胜仗的教研与管理队伍。

,刘鸿武教授用切身体会,概括总结了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创新发展的八大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 ,长期坚持、做好设计,高起点、国际化,争做百年老店;第二,搭平台、建机制、做实体,建成高影响因子智库;第三,广开财源、广结人脉,软实力需要硬投入;第四,创品牌、提升知名度,掌握自己的话语权;第五,创办刊物、开发网站、建设数据库,软硬件并重;第六,打造学者队伍和智库运营队伍双保障,实现智库运营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第七,稳定基础研究、强化智库服务,两手都要硬;第八,维护知识产权、增进思想共享,实现文化复兴与持久生命力。

本次大会上还进行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大赛”复赛与决赛,刘鸿武教授担任大赛评委会主席为获得决赛特等奖的学生颁发了证书,并对本次大赛作了总结点评。他对取得大赛奖项的选手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增强区域国别的知识储备,多积累案例,结合具体国家事例来讲道理,并对联盟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在评价演讲技术水平时,刘鸿武引用中国近代 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和 历史学家、思想家钱穆的一段佳话,向学生传达:演讲之谓 成功即为启迪思想、引起共鸣甚至影响一生;而作为听众对演讲者最为有效的回应即为坚信笃行,用一生的行动去证明演讲话题的正确性。他期望所有选手都能够学会用通俗的话语讲述深刻的道理,传达强大的感染力。

刘鸿武教授与所有参会的学生畅想未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方兴未艾,未来将会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学者接力中国的世界研究和世界的中国研究。惟愿通过这次演讲,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区域国别学这个学科、爱上这个专业,今后走到世界舞台去书写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新举措。

刘鸿武在总结发言中还告诫青年学生:“中国历来具有心系民族复兴的光荣传统。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具有包容心态,与世界结伴同行。通过中国和世界的全球伙伴关系,让中国的发展带动世界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年轻一代大学生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视野,更加深刻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