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1年度报告聚焦疫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记者杨虹报道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在线上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年度报告,本次报告的主题是“疫情反复与结构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报告指出,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运行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引发的社会舆情变异,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2季度持续上扬,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负向产出缺口有所扩大,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放大。报告分析,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十一大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特征,表明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进程十分复杂,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的力量既有外生因素也有内生因素,既有短期波动和周期调整,也有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冲击,更有政策协调的因素:一是成功的疫情防控和中国制造体系的强大依然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核心基础之一,中国疫情防控红利和全球供应中心效应有中期化的趋势,外需对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贡献出现超预期的持续。二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全面启动、疫情带来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全球对高技术制成品的需求持续上扬,导致疫情期间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数字经济占比持续上升,高新技术行业利润增速与投资增速保持高位运转,研发投入新型激励体系开始出现,新旧动能转换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加速。三是2季度以来经济逐季回落难以用基数效应疫情反复、天气变化等外生因素得到满意的解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过快常态化、各种结构性政策的非预期性叠加以及中国结构性大转型的全面出现是本轮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深层次核心原因所在。四是各类先行参数的变异和市场主体预期的回落充分说明市场预期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市场主体对疫情变化、政策调整、战略定位在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持非常审慎的态度。五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输入性通胀和上游成本上涨的冲击,而几大价差的出现说明成本冲击的价格传递效应很弱,各类企业的利润侵蚀持续逐级递增,大量中小企业难以承受需求下滑与成本上升两端挤压,市场复苏的内生动力存在变异的可能。六是1-2季度宏观数据的向好导致中国过早过快地采取了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使货币政策力度指数、财政政策力度指数以及金融条件指数进入过紧的区域,导致整体宏观经济复苏难以抵御疫情波动、外部冲击以及各种结构性调整带来的叠加冲击。七是煤电荒带来的电力供求缺口快速扩大是中国供给端下滑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是绿色转型进程中供给摩擦与政策协调失灵的产物,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缓解。八是国际供应链瓶颈问题持续时间比预期要长、产生的冲击比预期要强烈,汽车行业缺芯问题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都带来强劲的冲击。九是房地产管控政策的加码以及长效机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到新时期,去金融化、去土地财政以及存量调整等战略定位决定了与房地产相关的宏观变量将面临趋势性回落,对于短期宏观稳定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是中国宏观债务率的持续高企导致中国融资的本息支付率大幅度上升,地方债务总量问责制、房地产战略调整导致中国资金循环模式发生变化,标准的稳健货币政策很容易带来结构性的紧缩和相应的风险。十一是2季度以来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出现明显复苏乏力的现象,但核心CPI和产出缺口变化表明需求端复苏力量的收缩更为明显,而在持续疫情冲击和结构性政策作用下,短期供给能力的损失以及潜在增长能力的下降也值得高度
上一篇文章: 中意设计论坛昆明启幕两国专家共话设计全 下一篇文章: 专家论坛互联网保险中保险人的履行说明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