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软件定义汽车,正在成为一种现实
“用软件去定义汽车”,这个在前两年看起来还有些超前的概念,如今正在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汽车硬件发展已陷入瓶颈的时代,软件调校的好与坏,开始成为了消费者选择汽车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那么未来的汽车软件,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发展呢?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出现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就在上个月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新模式专场”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的“殷承良”副院长就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上来,“殷承良”就对“软件定义汽车”给出了通俗的解释,他表示:目前,我们(说)软件定义汽车,它的基本逻辑是指在模块化和通用化硬件平台的支撑下,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的部署,特别是现在互通互联了以后软件的远程部署迭代,使得汽车的功能增加和升级。
接着他又进一步,对现在的汽车销售和过去的模式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他说:“过去传统的汽车,在你卖出来的那一瞬间,它就开始进入到一个贬值状态。什么意思?你刚把它买来,一秒钟之后你把它卖掉,马上就不可能得到原价,这个东西就开始跌价。但是现在不一样,在汽车卖出去的那一瞬间叫“刚刚开始”,它可以通过软件功能不断地升级,使得汽车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能力、新的功能,产生新的价值。”
但这些概念要想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难的。
按殷承良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两方面的想法或者是要考虑的:一方面,软件是在同一个硬件平台上,它必须满足这么一个条件:软件可以不断迭代,并且可以通过OTA空中升级来做这些事儿。
另外,在未来还要考虑,就是如何能做到一个软件平台可以在多个硬件的版本上来实现?比如说你有N多个车型,有轿车、卡车、商用车之类的,但是我的软件系统是一套,其他东西是一套,最终它能适用很多硬件平台。所以这里是一个横的关系和一个垂直的关系。垂直的就是一个硬件不断地在提升,通过软件来提升;横向的关系就是不同的硬件平台可以通过一个软件平台来实现。
因此,对于软件对汽车生态的改变,殷承良认为,软件为汽车赋能并不是简单给产品增加新功能新卖点,而是要重构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关系,这一点其实在“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中,我们就可以见得。
的确,要是再早几年,像这种只靠做软件就能入局汽车市场的故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而这些年,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车规级芯片等软硬件技术方面的飞速发展,使得软件商和主机厂的合作能够更加轻松的实现。
综上来看,软硬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促使了汽车朝着智能化的方向演变,而在这一过程中,主机厂开始重视起了软件能力,开始寻觅具有软件开发实力的新供应商,由于这种合作是全新的模式,因此传统的供应关系被重构。
除上述的改变外,IT行业技术迭代快的特点,也加快了汽车产品的新陈代谢,这也是为何现在的车企隔三岔五就要推出新产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这些车企多有上进心,而是软硬件更新速度太快,当然这对于用户体验来说,肯定是好的。
不过在演讲的最后,殷院长也强调到,目前汽车在软件生态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就比如,要想让车载软件被消费者接受,就必须打造一个实用性高且差异化很小的系统,好比手机要么是安卓,要么是IOS,不可能出现每个品牌手机系统都不同的情况。
而目前的车企,往往会根据自身产品开发出个性化的软件和系统,这种定制化的开发因为无法普及,而有着很高的开发运营成本,因此未来由大平台统一打造的系统直接提供给车企使用,或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但出于安全性和培养用户习惯的考虑,很多主机厂未必会接受。
另一方面,车辆软件的升级必须要OTA来实现,过程涉及互联网,如何保证汽车安全也是一个大事,毕竟以前咱们的车机,只需要简单更新下要用的软件即可,而现在的整车升级往往涉及到汽车功能的方方面面,要是出了一点差错,那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汽车软件的更新维护,需要软件商来维持,如何让他们赚钱也是个难事,毕竟相较于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用户在汽车上使用软件的频率,实在是少得可怜,因此用软件定义汽车,是一件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事。
那么对此,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