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论坛模仿游戏无法超越人类智能中

*浩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技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使得许多脑力工作被计算机替代,人们越来越担忧是否有一天机器人会取代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其实,类似的观点并不是最近才有,自从计算机发明之时,人们就提出了这一问题。而且,每一次计算机技术取得进步,似乎就会使得更多的人确信,人工智能未来一定会超越人类智能。更有甚者,认为知识分子将会消亡,具有智能的机器将消灭人类。有的预言家乐观地把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时间定在了年。

人工智能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化

回顾历史,自从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可以由计算机完成,而且速度更快、效果更好。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大大提高了脑力劳动的生产率,造成了脑力劳动者相对过剩。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中国约一半的工作内容将有被自动化的可能。人们担心人工智能引起的大规模失业在所难免。

但是,深入分析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脑力劳动特点,我们会发现这些工作大多是程序性的智力活动(或者说是可以形式化的智力活动)。《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按照二阶矩阵对工作进行分类,即: 个维度是认知类工作(类似脑力类的工作)和体力类工作,第二个维度是程序性工作和非程序性工作。他们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程序性工作的需求大幅下降,不论这种工作的性质是认知的,还是体力的。而非程序性的认知类工作(比如财务分析)和非程序性的体力类工作(如美发工作)需求相对旺盛。

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就业的影响是结构性的。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这种结构性的就业变化一直存在。早期的农业产业缺乏劳动工具的辅助,劳动效率低,人类的劳动时间大量被锁定在农业劳动之中。随着农用劳动工具的引入,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造成大量农业劳动者“失业”。“失业者”被转移到工业、文化、艺术和研究领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样的道理,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工业部门的劳动效率,造成了工业劳动力过剩,大量“失业”人员转移到文化、艺术、教育、科研等部门,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规律依然将得到重复,虽然繁重、程序化的脑力劳动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大量脑力劳动者将面临“失业”,但是,他们将进入更具有创造力的人类智力活动中,进一步促进人类知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这是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不论是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机器,还是信息革命中产生的人工智能,它们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工具。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极限

计算机对人类部分脑力活动的替代是由计算机的原理决定的。英国人图灵提出的计算机理论模型证明了人类思维中的逻辑推理可以变成一系列简单的机械动作得以实现,并证明了只要一个问题变成了形式化的可计算函数,就一定可以用计算机实现智能化,从而开启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历史。好莱坞拍摄了图灵自传体电影《模仿游戏》(ImitationGame),电影的名字反映了计算机功能的本质是在模仿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且,计算机的功能也仅仅是在模仿人类的逻辑思维。哥德尔 定理指出形式系统中存在不可判定的命题,说明即使是逻辑推理功能,计算机也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揭示了当前这种理论计算机(图灵机)的局限性和不可逾越的重大缺陷。

计算机诞生60多年来,不论现在的基于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多么先进,也不论计算机大小、快慢、外观形状如何变化,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基本体系结构一直没有改变,它们本质上都是图灵机。

图灵机的出现、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如果说工业革命是对人类体力活动的解放,那么,计算机带来的信息革命则是对人类智力的解放,或者说是替代和强化,但是这种替代和强化是局部的,只是部分功能的替代。人类智能分很多种类型和层次,如记忆、逻辑判断、分析、推理、综合、想象力等等。如果就记忆能力而言,人工智能早已经超越了人类。计算机的设计原理使它也长于判断和推理,但是条件、数据、逻辑必须事先由人类提供,如果需要一些经验的非理性判断,人工智能目前差距很大。另外,人工智能仍然无法模仿人类认知过程中常有的联想、类比、顿悟和灵感启示等思维过程。人类的深层思维模式,特别是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互动,往往是无法理解和言说的,而这恰恰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特征。

理性比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

人们总是乐于比较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但是这种比较应该是全方位的,因为智能不是由单一能力所定义,它是一个综合体。今天看来,图灵提出的图灵测试依然是一种有效判定智能水平的方法,这种方法让计算机在相互不见面的条件下与人对话,如果超过30%的人误以为和自己对话的是人而非计算机,那就说明机器具有了人类智能,这种测试能够综合评价机器的智能水平。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目前真正具备综合性人类智能的机器并不存在。即使是苹果提供的SIRI功能,也无法有效与人类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更别提很多所谓的人工智能在与人类沟通中闹出的各种驴唇不对马嘴的笑话。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具有本质的区别,相比人工智能,想象力和直觉可能是人类智能的 特点和优势。虽然机器可以对人的某些思维活动进行模拟,但与人的思维本质上还是完全可以区分开的。爱因斯坦曾说,机器可以解决任何形式的问题,可它从来也不会提出哪怕仅仅是一个问题。他否定了机器和人能同样拥有创造性。爱迪生认为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而1%的灵感比99%的汗水重要得多,也说明了人类的想象力和直觉是多么重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教授也认为人类的智力活动中最纯粹的不是理智,而是灵感。理智不过是沟通这种灵感的手段,如果获得理智意味着灵感的丧失,他情愿放弃理智。有意思的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理性,但是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非理性的直觉、灵感却代表了人类独有的创造性,这可能也是机器智能永远无法超越人类的根本所在。

目前,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它的潜力被过分夸大,比如有人认为知识分子将会消亡。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知识工作者进行信息的收集、比较、数据的分析、处理等工作,甚至可以替代知识分子进行知识的传播,但是,它不可能替代知识分子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性知识活动)。未来消亡的是“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应该从事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另外,也有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知道消费者的偏好和所有相关信息,并准确计算出市场运行中的变量,从而使得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模式。这种想法忽略了很多市场的信息、知识不仅分散在无数人的手里,而且这些个体的决策行为是不完全理性的,利用理性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去预测无数非理性的个体行为和市场,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可以说,哈耶克的理论依然有效。

毫无疑问,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智力活动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类智能。因为,以图灵机为基础的机器智能存在发展的极限,它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的智能。并且机器智能不具有意识性,是工具性的,机器的智能都是由人类赋予的,不具有自主性。究其本质,人工智能仍然是人类知识与智慧在计算机上的延伸,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方式的“另类”体现。因此,当人工智能在某一项智力活动中打败人类的时候,与其说是人工智能的胜利,不如说是人类智能、人类创造力的胜利。如果没有生物或生命本质意义上的突破,再智能的算法也很难对人类的主宰地位发动挑战。尤其是当我们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工作原理之后,就更加不会为“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命运的终结者”这样的问题而担心了。

但是,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实现方式出现革命性的变革,如果人类彻底洞悉了大脑的工作原理,那么我们真的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了。

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期间起起伏伏,有过发展的高潮,也经历过低谷。60年来,其发展的方式、技术路线和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身处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热潮中,更加需要从本质上理解人工智能的原理、功能,对其发展趋势做出理性预期。尤其对于风险投资、企业管理和产业*策的制定者而言,更需要保持冷静,切莫盲目跟风,炒作概念。学术界也不应该对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过于乐观,应该加强前沿基础理论的研究。没有基础理论的进步,未来的人工智能也不会突破它的发展极限,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互联网驱动的产业融合:测度、形成机理与*策监管(16BJY)的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

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年第11期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

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9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