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赣文化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国

赣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之一,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形成过程,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具备了鲜明的特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江西学人明确高举“赣文化”旗帜、寻求“文化兴赣”、群体参与“赣文化人讨论”以来,赣文化研究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江西现存的赣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关遗址有何价值?如何利用这些文化遗址促进江西发展?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 

 江西古文化遗址资源丰富   

赣文化悠久灿烂的历史,从江西的古文化遗址可窥一斑。

赣文化在载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农耕文化、书院文化、陶瓷文化等不同主题;在地域上可分为豫章文化、庐陵文化、浔阳文化、临川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张芳霖介绍称,赣文化的重要文化遗址有多种。具体来看,体现赣鄱早期开发的遗址主要有新干大洋洲商墓遗址、樟树吴城文化遗址、上饶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等;体现赣鄱行业地域文化的遗址主要有南昌万寿宫、滕王阁,景德镇瓷窑文化遗址,吉州窑遗址,赣州大庾岭古商道等;体现赣鄱书院教育文化的遗址主要有庐山*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等;体现赣鄱宗教文化的遗址主要有龙虎山张天师府、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庐山东林寺等;体现赣鄱诗词画派文化的遗址主要有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等;体现赣鄱文化地域文明面貌的遗址主要有历史文化名城(镇、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古村镇等。

江西省委*校《地方治理研究》副主编魏佐国介绍称,目前已知的江西旧石器时代遗址有两处。一处是乐平县涌山岩洞遗址,此处发现过动物化石和打制石片石器;另一处是安义县龙津镇,此处发现了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制品。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晚期的有修水山背文化遗址、新余拾年山遗址和靖安郑家坳墓地。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在樟树、万年、九江、修水、南昌、进贤、波阳、武宁、万载、宜丰、高安、奉新、临川、萍乡、景德镇、永丰、于都等地都有发现,遍及江西全省各地,相对集中的赣北平原有近60处。

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万年仙人洞遗址,是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栽培稻和陶器,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和原始陶器之一。井冈山大学教授*惠远告诉记者,年12月,在江西省吉水县乌江镇发现的一处史前环壕遗址——盆形地遗址,将江西吉泰盆地的人类活动历史推前至距今年左右。

魏佐国介绍称,吴城商代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起出土了大批文物,这是在我国南方地区首次大规模发现商代遗迹,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瑞昌铜岭采矿遗址有多年的历史,比湖北大冶铜绿山冶铜遗址还早数百年。折射江西早期文明曙光的古文化遗址,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景观,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显示出超凡的魅力。   

 推动文化资源与民众生活相融合   

在挖掘赣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单体文物古迹和保护整体街区、村落等相结合,保持文物古迹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原貌。张芳霖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搜集工作。在江西全省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重视文化资源价值,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并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将其融入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中。其次,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摸查,在积极推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不同层级非遗的基础上,加强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结合,进一步发掘非遗的文化价值和潜在商业价值。 ,秉承“保护和开发并重”原则,合理开发,实现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协调发展。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如何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江西发展软实力,在魏佐国看来,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其一,要处理好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关系。有形文化主要指古代寺庙、遗址等物质化的文化成果,而无形文化则是指哲学理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在江西传统文化资源中,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都十分丰富。既要加强对有形文化的挖掘,又不能忽略无形文化。其二,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江西发展软实力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弘扬 传统,加大对江西 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开发,又要勇于创新,自觉实现历史文化的现代转换。其三,要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维修保护的关系。既要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又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赣文化资源的保护。

为保护和弘扬赣文化,*惠远建议, ,要 营销赣鄱文化。江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由隋至清江西籍的进士有人,占全国10.7%,其中状元为48人。应进一步挖掘整理名人生平思想资料和教育价值,同时创新文化传播路径。第二,定期举办赣鄱文化高峰论坛。依托高校、相关研究机构,轮流举办以传承弘扬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景德镇陶瓷文化等区域文化为主题的高峰论坛,或开展江西青铜、陶瓷、书院、商帮文化传承创新论坛等,助力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张芳霖认为,在保护与弘扬赣文化的过程中,各级*府部门要加大对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力度,打造新型文化产品。同时,要积极推广赣文化建设理念,加大对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力度,推动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形成民众重视、参与和分享的局面,推动文化资源与民众生活相融合。 

 利用文化资源开展脱贫攻坚   

目前,江西的许多文化资源尚处于“原生态状”。对于如何切实有效地挖掘 文化资源,魏佐国表示,要实施民间文化改造工程。其一,要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对有价值、有前景的民间文化品种,不能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了事,而应切实采取措施予以保护,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其二,要推陈创新。对民间戏曲、歌舞、手工技艺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要敢于改革创新,赋予其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以增强其生命力。其三,要积极开发。尤其是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民间文化,如南昌但乐平的民间器乐、龚君红的手工编织、九江瑞昌的剪纸、星子县的石雕等,要增加投入,加大宣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使其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民间文化名品。

张芳霖建议,首先,要促进文创产业与经济融合。加大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力度,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文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将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充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文化与扶贫相融合的途径。 ,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时代内涵,突出价值导向。同时,要积极吸收当代社会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 传统文化。在挖掘赣文化资源时,要避免地方文化资源过度开发。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要避免过于追求经济利益,随意毁损、破坏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址,特别要避免拆真迹后仿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保护性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乡村耕作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科举文化、名人文化等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惠远认为,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处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后方,是 同时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这三个经济区的省份。因此,江西要加强区域和省际合作,发挥对接发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促进江西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应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促进赣文化“走出去”,向海外传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年7月31日第期作者:本报记者明海英

精彩推荐:

深耕经典思想提升理论现实阐释力

日常生活变革:社会变革的微观尺度

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3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