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伯庸分享是我的本能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71023/5782213.html

乍一看马伯庸,惊觉他比之前瘦多了,穿着一身运动装,黑色T恤上写着几个大字——“工具人”。看到我的反应,他一脸欣慰的样子:“最近有跑步,锻炼锻炼。”我不知怎么就想起不久前微博上的一个乌龙——有人把剧组路透里的马伯骞认成了他,还说:“导演有点厉害,连马伯庸看着都好看很多……”

怕不够健康,马伯庸现在每天监督自己跑步。这趟来桐乡领取“茅盾新人奖”,他一到酒店就出去转了一圈,想看看有没有适合跑步的地方,结果没收到跑道的讯息,倒是意外发现了一家网吧。从酒店到网吧,往返正好三公里,“四舍五入”一下也算完成锻炼了。在心里盘算一番后,他果断窝进网吧,酣畅淋漓地玩了两个小时的吃鸡……

“最近手上不写东西,在做新的调研。刚写完80万字嘛,得好好歇歇,不能持续发电是吧。”不动笔的时候,马伯庸喜欢做史料调研。这对有的人来说或许是件苦差事,对他而言却是个“寻宝”的过程。每每看到好玩的东西,即便不写成小说,只是当作一个普通的八卦讲给别人听,他都觉得别有兴致。

《大医·破晓篇》由博集天卷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他说的“80万字”是指他 的长篇小说《大医》,分《破晓篇》《日出篇》上下两部,讲述清末民初 批红十字会医生在乱世中奔走救亡的故事。这是他少有的近代题材,篇幅也是前所未有的长,结果《破晓篇》上市才一周就破了万元的销售额,对此他自己都觉得是意外之喜。领奖前一晚,在酒店大堂,他与我聊起《大医》这部小说的创作。每当周围人声嘈杂时,他会把身子稍微往前倾一倾。讲起写《大医》前后发现的史料故事,他近乎滔滔不绝,从一张照片讲到一个人,从一个人讲到一件事,再从一件事讲到另一件。如果不是时间所限,我深信他能没完没了地讲下去。

马伯庸自嗨的网络“纯”文学年代马伯庸是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的十位获奖者之一,同届尚有蝴蝶蓝、紫金陈、蔡骏等十人获得“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这次来颁奖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在闲聊时提及年轻一代读者对马伯庸的接受度很高,并开玩笑说,他儿子就觉得马伯庸写得比他更好。

在颁奖典礼开始之前,主办方特别举办了评委与获奖作家座谈会,于是就有了本届传统文学获奖者与网络文学获奖者的对面而坐。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已不像以前那么泾渭分明,很多作家其实身兼传统与网络的影响。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夏烈说,获奖者中很多人也可以坐到对面去,比如马伯庸坐到网络文学那一排,蔡骏坐到传统文学这一排,都是可以的。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马伯庸是“网络文学作家”,但其实他从未在大型商业文学网站上日更连载,一直专注于纸质书出版。他倒是会在网上写东西,那最早要追溯到年——小众文学论坛根本还没有“付费阅读”的概念,它们野蛮生长,杂草丛生却又生机勃勃。

那时马伯庸还叫马力,19岁,来上海念大学,不时混迹在一个名叫“*金狮子旗”的文学论坛。当时上网一个小时12块,他不吃早餐,省出的钱正好可以每周上网一个小时。时间特别宝贵,他每次都拿着一个软盘先把论坛上的文章拷下来,等回到宿舍再慢慢看。结果有一次,这个软盘坏了,里面一半文件全是乱码,他顿时感到无比沮丧:欲知后事,怎么也得等到下周了。

但也就是在那一天,他在捣腾中不小心碰到了键盘,眼看着屏幕上打出两三个字,忽然想到自己好像也可以写,“于是我就试着往下写了几句,发现还挺通顺的,就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也是从那时起,他的生活从每周下载变成了每周上传,再等下一周去论坛上看网友评论。那会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很火,“论坛英雄”们纷纷写起同人文,他看得多了,也不免见猎心喜,以一篇对《银河英雄传说》的评论成为论坛新人。

那一时期马伯庸还写出了可以称为他早期成名作的雄文《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他脑洞清奇,将日本动画片《机器猫》视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他“一本正经地瞎说”的恶搞天赋在此初露端倪,网友一时惊为天人。

“那时爱写一些自嗨的东西。”遥想当年,马伯庸的口气里也有了些许感叹:“那个时代吧,大家都还是比较单纯的人,专心写写东西。”

在某种程度上,世纪之交的论坛写作成为了马伯庸的一个起点。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高寒凝有过这样一个分析:“如果说标准的‘网络作家’的定义是在商业文学网站上进行VIP付费连载,并基本上保持日更的作者,那么马伯庸从来都不是网络作家。但倘若把这个定义拓展到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作者,那么马伯庸又是典型的网络作家,他的创作从来没有远离过互联网文化。他其实是在一个网络趣缘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接受、讨论这些作品和著作并从中吸取养分的。”

慢慢看见了“更多的人”

马伯庸的写作,一大特点是“杂”。

一开始他以悬疑小说《她死在QQ》在论坛爆火,正版未出,盗版横行;正当人们以为他要写第二部悬疑小说时,以三国为背景的《风起陇西》横空出世;你想着他要接着写历史小说了,他发在《科幻世界》上的《寂静之城》获得了国内科幻文学 奖项“银河奖”的“读者提名奖”;科幻文学界还期待着他的作品呢,他转而写起极具奇幻色彩的《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没想到再过几年,他聚焦古董鉴别与收藏的小说《古董局中局》迅速蹿红,销量一下突破50万册,成为年出版界的一匹黑马。

难得的是,在市场认可之外,马伯庸的文字也能得到主流文学圈的肯定。除了前面说到的“银河奖”,年,他的《风雨洛神赋》与贾平凹的《一块土地》一起获得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年,他的《宛城惊变》《破案孔雀东南飞》等又获得朱自清散文奖。最近的是在去年,他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发于《收获》,首次以小长篇亮相传统文学期刊。

马伯庸小说《长安的荔枝》首发《收获》长篇小说年春卷对各种文体和风格都能驾轻就熟,是一个作家内心丰富而广大的体现,仿佛对什么都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当然,尽管小说、散文、评论、历史普及、幽默小品什么都写,历史、科幻、奇幻、灵异、推理、动漫无所不包,马伯庸最为人所知和称道的还是他的历史小说,包括《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等等。溯源而上,这几部小说都与《风起陇西》一脉相承,属于他“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其他可能性”的创作脉络。他也极善于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加入悬疑、推理各种元素,书写史书背后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

《风起陇西》其实在学生时代,他最喜欢看的倒是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他们驰骋沙场,纵横天下,极尽英雄气概。但慢慢地,他看见了“更多的人”。有一次,他去看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被其中两封秦简深深吸引。那是一对兄弟写给他们大哥的信,信上说我们要去当兵打仗了,问大哥安好。不成想等大哥收到这信,这对兄弟早已葬身于秦灭楚之战。大哥非常伤心,让人在自己死后把两封信放入棺中,这信才跟着秦墓的发现而重见天日。“我们现在说起秦一统天下,想到的都是无比恢宏和大气的景象,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一统天下带来了什么呢?”

不久前他还看了一个三国志特展,文物颇丰,但他对里面两块砖头格外留神。其中一块上的文字大约写于*巾起义的前14年,是一个砌墙修墓工人写的,大意是“你们这些王八蛋快把我逼死了,我现在就等着‘仓天乃死’的那一天和你们算总账”;还有一块砖造于晋灭吴的那一年,上面写着“晋平吴天下太平”,算起来应是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写的。反过来说,这个老人从出生开始,等了八十多年才等来一次和平。而这样的老人,并不只有一个。

“所以我当时就说,这两块砖应该一块放在进口,一块放在出口,它们分别代表了三国乱世的起因和三国乱世的终结。”马伯庸告诉我,“它们本身说的都是很小的事,代表着老百姓的心愿,但你可以从他们的心愿里看出历史的大趋势在哪里。包括在《大医》里,我也特别反复强调一件事,就是普通个体的力量可能是很卑微的,但千千万万这样的个体集合起来,当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同样的方向,他们就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院史馆里有一座富矿

一开始他也没想到要写《大医》。

年,医院做一个职工文化讲座。那天早到了一个小时,一个医生就说,要不去参观下院史馆吧。医院的院史馆能有什么?他一开始不以为意,却被门诊楼旁的那座西式二层小楼吸引住了。老建筑和古董一样,有一种类似于包浆的气场。后来他知道,这座楼叫哈佛楼,是慈禧太后批建的,建成于年。医院原来也不叫医院,而医院,它是中国红十医院,也是中国人医院。

直觉告诉他,这是一座富矿,里面的每一份老照片、旧文献都能勾连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和大人物。有一张照片是这样的,两个戴着红十字会袖标的人在划船,船上满满的都是伤员。这张照片摄于辛亥革命期间的武汉,当时北洋*和革命*紧张对峙,红十字会奔赴那里,救死扶伤。

“红十字会两边都救,很多医生牺牲了,是生生累死的。其中一个来自爱尔兰的柯师医生还干了一件事,几乎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马伯庸说,这位柯师医生帮着革命*提督黎元洪转交北洋*将领萨镇冰一封信,萨镇冰收信后一离舰队,舰队其余诸人立即倒戈,变成革命*的一员,以至于长江水面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未来的走向。

到了民国时期,还是这位柯师医生,他被一个中国商人找到,说请他尝尝中国人原产自制的一款葡萄酒。柯师医生一尝,觉得味道不错,真出了一张化验单,说酒味道很好,还很滋补。中国商人赶紧把化验单拿去发在了《申报》上,这就是张裕葡萄酒历史上打出的 份广告。

说起这些充满传奇性的故事,马伯庸兴致盎然,其实这些故事 也没被写进小说里,但它们都是促成他写下小说的原因。他一度感到难度巨大,将这些史料暂且搁置,但它们却时不时浮现在他的心头,撩拨得他心痒难耐。直到有一天,他一个抬头,恍然发现自己与近代医学相关的书籍已经不知不觉地堆满了一个大书架。

“我就发现,写作跟别的事不一样,你一定要诚实。”马伯庸笑了笑说,“别的事你可以骗自己,比如我再不喜欢搬砖,我咬咬牙一天也能搬两百块。写作不一样。你写的东西一定是你喜欢的。你就算挤牙膏似的写出一个违心的东西,读者一眼就看得出来。文字是骗不了人的。”

马伯庸与近代医学相关的书籍(部分)近代医疗史的“半个专家”年,马伯庸确定自己要写红十字会的故事。他开始养成每天看《申报》的习惯。当时的人怎么说话,怎么发广告,怎么写社论,有什么流行语,哪几个明星最火,哪几个话题最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9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