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偏居一角的江西宜春市如何通过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80725/6416870.html

行*区划是一个主权国家为了巩固*权、实行分级治理的区域划分。经济区划是一个地方为完成经济发展目标、承担社会分工而设定的战略单元。行*区划与经济区划两者互相影响,有时因对方的调整而调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对行*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为实现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行*体制改革和行*区划调整中的新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经济分工与行*区划的矛盾在一些地区日益明显。一般情况下,地级市的市*府所在地一般都在其所辖区域的中心或附近位置。但是,打开宜春市地图,这种情况明显不符,整个宜春市的地图看起来有点像螃蟹,而袁州区也就是市中心则在螃蟹的顶端之一。试想,一个位于脚尖的市中心如何去带领“整个身躯”及另一个“脚尖”的发展。与其他地市相比,宜春在经济区划与行*区划相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已经影响了宜春的市域统筹协调。解除来自于行*区划的约束和限制,是研究探讨经济区划相关问题的前提。推动调适好两者的关系,可以促进不同城市间的区域合作,协助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宜春市经济区划与行*区划相冲突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表现形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冲突?在学术理论下,宜春的经济区划和行*区划应该如何调整?这种冲突如何进行*策性调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否能够实现城市发展突围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所以,本文以宜春市为例,分析地方经济区划与行*区划存在的冲突及冲突形成的背景、成因,研究宜春市及周边地市行*区划的历史沿革变化和经济区划演变过程,探索找出在行*区划与经济区划冲突下背景下宜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行性。

一、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发展与现状

(一)宜春市行*区划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的行*区划相关*策的调整,结合宜春当时实际情况,宜春行*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其过程大致可分为县市分立、撤县设市、撤地设市和“三区”设立四个阶段。

1、县市分立

20世纪70年代,宜春专员公署所辖面积较大,为赣西 一个地级行*机构。年3月,萍乡脱离宜春,被升级为省辖市;年7月,宜春专员公署改设宜春地区行*公署,性质为省派出机构。年7月经批准设置地级市—新余市,分宜县转划至新余市管辖。新余跟随萍乡步伐,独立于宜春之外。至此,赣西地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了目前赣西地区行*区划体制的基础。

2、撤县设市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发展*策的调整和设市建设标准调整一系列重要*策的颁布,出现了撤县设市区划调整的高潮,各地纷纷把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县申请撤县设市。由于县域经济发达,丰城和樟树于年率先撤出县成立市,年高安市撤出高安县设立高安市。年,由于地方上撤县设市产生的问题,国家调整了行*区划改革*策,冻结了对县市退市审批的审批。至此,宜春已管辖4个市、6个县。

3、撤地设市

年2月15日,中央下发了地区一级机构改革的有关通知,根据文件精神,各省份积极推进地、市合并。年,江西省将宜春县并入宜春市。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宜春地区和县级宜春市,设立地级宜春市。新设立的宜春市市*府驻袁州区,袁州区的行*区域为原县级宜春市的范围。至此,宜春市管辖6个县,代管3个市。

4、“三区”设立

进入新世纪,各地设立新区、风景区、开发区热潮不断,宜春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策应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设立“三区”,赋予行*管理职能。年开始建设宜春经开区,年1月经国家批准后升级为 经开区。年3月26日,宜阳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设立之初的目的就是加快城市新区开发步伐。年5月,袁州区成立了明月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全面负责明月山景区的发展。年2月8日,宜春市委、市*府下发了调整明月山管理局管辖权的文件,明确明月山管理局归宜春市直管。宜春经开区、宜阳新区、明月山风景名胜区均为宜春市委、市*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

除上述四次大规模行*区域化调整外,宜春还不断努力促进优化行*区划。一是适时优化行*层级和行*区划设置,近些年,着力推动上高撤县设市、万载撤县设区,拉开中心城市城市框架,扩大中心城市面积,提升宜春中心城区的带动力。第二,自年7月以来,丰城市成为六个试点省直管县之一,具备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比如计划直接报告、规划指标列明、直接提交统计数据、直接颁发证书、直接享受*策等。第三,对中心城区的区划划分进行部分调整。例如动议袁州区与宜阳新区划秀江而治,考虑将芦村、渥江两镇划至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

(二)宜春市现有行*区划的特征

宜春市现有行*区划一直以来都广受争议,民间人士也纷纷对宜春区划调整献言献策,部分地区群众对区划调整心有期待。但行*区划调整历来是一件大事要事,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有文化融合的考虑至关重要,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划调整谨慎前行,幅度较小。目前宜春行*区划主要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

1、市内各县面积差异大

宜春所辖一区三市六县共10个县市区,面积 的为丰城市,辖域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樟树市辖域总面积最小,为平方公里,仅为丰城市的45%。

2、中心城区偏居一隅

市*府所在地袁州区位于宜春市行*区划西南处,仅与市内万载县、上高县交界,宜春市*府驻地距离靖安县、奉新县、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府驻地直线距离均超过公里,而距新余市仅59公里,距萍乡市67公里,距吉安市公里。宜春市所辖大部分面积,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可以说,这种区划格局,在全国也不多见。

3、与其他地市交界过多

宜春市与九江、南昌、抚州、吉安、新余、萍乡等6个地级市交界,是全省与其他地市交界最多的设区市。这样多交界的区划,一方面可以与相邻地区便于经济往来,促进经济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另一方面,会出现辖区被相邻地市辐射,严重削减宜春中心城区经济腹地的情况。如经济发展情况相对较好的丰樟高地区一直处于省会城市南昌的辐射范围。

(三)宜春市经济区划的发展

1、年的四大板块

四大板块,即市本级+袁州区;丰樟高三市;上高、奉新、万载、宜丰四县;靖安、铜鼓两县。在市级和袁州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和服务业,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宜居城市的新兴区域。丰樟高要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与南昌经济圈联动,努力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龙头。上高、奉新、万载、宜丰四县应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和传统农业优势,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努力成为城市的城乡发展“示范区”;靖安、铜鼓县要成为“小县做大事”的典范,充分发挥距离南昌、长沙较近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经济,力争成为江西、湖南省会的后花园,成为生态经济产业化先行者。

2、年的三大板块

三大板块,即丰城、樟树、高安循环区;袁州、上高、万载绿色区;宜丰、靖安、奉新、铜鼓昌铜四县生态区。年,宜春市第四次*代会制定了“三区两核一盘棋”发展模式:丰樟高循环区、袁上万绿色区、昌铜四县生态区,以丰樟高、袁上万为东西两核,实现双轮驱动。加强丰樟高,坚持循环发展方式,建设循环产业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推进丰城,樟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做大袁上万,采用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绿色工业、生态农业、低消耗服务业的绿色产业体系。做美昌铜四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县、省级生态县建设。

3、年的两大板块

两大板块,即市本级(袁州区、经开区、明月山风景区、宜阳新区)拉动万载、上高、宜丰、铜鼓,奉新、靖安、丰樟高融入大南昌都市圈。年8月16日,宜春市召开市委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宜春新的经济区划*策浮出水面。会议提出,宜春打造成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宜春中心城区打造成“三中心、一基地”(即文体教育中心、休闲旅游度假商贸中心、医疗健康养生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县市打造成具有宜春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经过两年的发展完善,宜春市当前的经济区划已比较成熟,核心要义有两点:一是全力以赴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全力推进宜万经济走廊、教体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拉动万载、上高、宜丰、铜鼓加快发展;二是大力支持丰樟高、奉新、靖安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接受辐射、融合发展。这一目标思路得到了省委、省*府的充分肯定,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支持宜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要求宜春“联动新余、萍乡相向一体发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4、十四五规划期间的一心三区板块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根据《宜春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年远景规划纲要》了解,宜春市规划在十四五期间,主动引领“新宜萍”联动发展,构建“一心引领、三区协调”,“一心引领”是指宜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区协调”是指西部袁上万宜铜协同发展区、东部丰樟高奉靖南昌大都市区融合发展区、北部九岭山国家公园与生态保育区。

(四)“断裂点”公式模型下的宜春理论经济区划范围

一是就宜春内部行*区域而言,宜春的理论经济区划要远小于行*区划。宜春与南昌之间断裂点距宜春70.5公里,断裂点地处上高县境内,说明宜春对上高、高安、樟树、丰城等东部县市辐射能力较弱,这些县市处在南昌的辐射范围之内。宜春与九江之间断裂点距宜春.3公里,断裂点地处奉新县境内,说明宜春对奉新、靖安两县辐射能力较弱,这些县市处在南昌、九江的辐射范围之内。宜春与长沙之间断裂点距宜春48公里,断裂点地处萍乡市上栗县境内,离两城之间中位距离76.25公里处还差28.28公里,长沙市作为大城市,保持着对赣西地区的辐射。

二是就宜春外部行*区域而言,宜春的理论经济区划范围要大于行*区划范围。宜春与萍乡之间断裂点距宜春35.1公里,超过两城之间中位距离30.05公里处。根据35.1公里的断裂点距离,宜春市将辐射至萍乡所属的芦溪县,芦溪县从理论上应纳入进宜春的经济区划范围。宜春与新余之间断裂点距宜春29.6公里,超过两城之间中位距离24.25公里处。根据29.6公里的断裂点距离,宜春市将辐射至新余所属的分宜县,分宜县从理论上应纳入进宜春的经济区划范围。宜春与吉安之间断裂点距宜春50.8公里,超过两城之间中位距离48公里处。根据50.8公里的断裂点距离,宜春市将辐射至吉安所属的安福县,安福县从理论上应纳入进宜春的经济区划范围。

分析证明,经济区划与行*区划不可能 重合,基于不合理行*区划的经济区划也是不合理的。从现实角度讲,芦溪县、分宜县、安福县不可能单独脱离所属设区市,而在明面上进入到宜春的经济区划范围,高安、樟树、丰城、奉新、靖安也暂时不能脱离宜春,成为南昌市行*辖区。从宜春的角度来说,本该是自己的经济腹地,却成为其他地方的行*区划范围,而本身所辖的县市区,又面临着南昌、新余、九江等设区市的强有力辐射。如何做大做强宜春中心城区,破除经济区划与行*区划相冲突的矛盾,是摆在宜春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发展难题。

二、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冲突分析

(一)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冲突的表现

当前,宜春市行*区划已明确,行*管辖面积1.8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9,下辖10个县市区和3个派出区。由对宜春行*区划的特征我们可知,宜春各县市区之间面积差异大,中心城区偏居一隅,整个辖区与较多地市级市交界,这些直接导致了宜春理论经济区划范围与行*区划的不匹配,中心城区不能完全覆盖整个市域范围,而丰樟高等地,长期不受宜春中心城区的辐射,与中心城区离心离德。

(二)从区域发展角度看待宜春行*区划与经济区划冲突影响

1、“囚徒困境”博弈理论下的赣西三市合作案例

赣西三市开展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区域合作。年12月19日,江西省*府下发《关于支持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余、宜春、萍乡三市的发展定位,提出充分发挥三市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年,在宜春召开了首届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区域合作会议,确定了赣西三市间城市快速干道建设等9个合作项目;年,在新余召开第二届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区域合作会议,确定了推进赣西航空服务一体化等9个合作项目。年4月,在萍乡召开了第三届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区域合作会,敲定了打造生态文明“赣西样板”等9个共同推进的重点事项。

2、“囚徒困境”博弈理论下的赣西三市不合作案例

萍乡、宜春两地争夺渝长厦快速铁路,铁四院在渝长厦快速铁路长赣段前期勘察报告中指出,经浏阳~宜春~赣州方案均经过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经宜春方案线路比萍乡方案线路增长45公里,但经过赣西中心城、中部中心城市宜春,宜春市人口规模大,有利于提升渝长厦铁路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当前,宜春、新余两地正在争夺咸宜(新)吉铁路。铁路线路作为稀缺资源,各地都努力争取过境设站,在具体线路走向争夺上,就是一个*府间在博弈中选择不合作的典型案例。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博弈个体都会以长期利益为目标追求,通过非常紧密的经济关联把各博弈个体捆绑在一起。由“囚徒困境”博弈论分析可知:

(1)受限于行*区划的不合理和经济区划的不匹配,宜春与周边地市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将是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宜春需要强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将经济辐射面积扩大至其他地市;同时,将更多县市区的利益与全市利益捆绑在一起,尽可能的强化来自市本级的辐射,弱化其他地市的辐射。

(2)相邻城市之间的竞争,除了生产要素的竞争,比如招商引资、人才落户,改善营商环境,更多地是需要向上级争取一些针对本地区的特殊优惠*策。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四争”:争经济腹地。赣西区域面积是固定,如何瓜分赣西这块大蛋糕,新宜萍三市卯足干劲,各出妙招。如宜春在新余、萍乡设立明月山机场城市候机楼。争行*资源。上级的项目、资金、优惠*策,每个地市都想尽可能的多拿多得,特别是处于同一发展大环境的赣西三市来说。争招商引资,经济的落后促使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重大项目来撬动地方发展,但企业的盈利属性决定了企业对落户条件的再三斟酌对比。争民意民心。吸引农民进城,是推进城市化、提高城镇率的重要途径。民众对城市的整体认可,利于该地城区人口的持续增加。

(3)当面对经济区划和行*区划相冲突时,宜春必然需要和周边地市开展竞争与合作,得以在无法改变行*区划的前提下尽力扩大经济腹地,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抢得先机。宜春在赣西区域转型发展中,既要保持与新余、萍乡的合作,取之长补己短,又要在区域发展中争抢发展资源,维护自身利益。

三、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的调适策略

(一)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调适面临的问题

1、存在的内部困难

一是交通枢纽基础不牢。整体上看宜春中心城区缺乏“大出大进、快出快进”交通优势。与新余、萍乡两市相比,铁路交通是“瓶颈”,中心城区火车站的日总车次比赣西其他两市都少,特别是缺少南北向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同时火车站、机场等交通节点也未能通过快速通道串联成网,明月山机场航班货运吞吐能力尚未形成,公路、航空物流都需经新余中转再到宜春。而新余在南北交通上建设或规划了大广高速、新余至吉安城际铁路、岳吉铁路;萍乡在南北交通规划上争取到萍莲高速、渝长厦铁路。目前,宜春的“双十字”交通宜井遂高速将在今年开工,但南北铁路依然遥遥无期,而萍乡已经规划有渝长厦铁路,新余即将建成蒙华铁路。

二是教育医疗条件不优。目前宜春、医院均只有一家,萍乡有两家。此外,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宜春共有5所院校,其中仅2所在市区;新余5所,均在市区;萍乡3所,均在市区。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宜春中心城区优质学位有限,更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往其他县市上学。在教育、医疗方面,宜春都不占优势。此外,在赣西众多文化之中,缺少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核心,没有一种文化能统领和代表宜春的形象,即便是禅宗文化,也没有完全发挥内在潜力。中心城区明显缺少了文化上的软实力和辐射带动力。

三是支柱产业体量不大。以主营业务收入为例,宜春经开区多亿元,而新余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宜春的四倍多。从企业来看,只有一个仁和药业刚过百亿的企业,缺乏像新钢、萍钢这样的旗舰型龙头企业。从新能源来看,宜春市锂电产业连年翻番,规模突破了百亿。但是,锂资源贫乏的新余市,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锂电池产业链,还拥有 家锂电行业的上市公司——赣锋锂业(是全球 的金属锂生产供应商之一)。

2、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是放眼江西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赣南赣州,赣东上饶都被确定为省域副第5章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的调适策略33中心,此外,在《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规划》中,确定了九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只有赣西区域未能确定省域副中心城市。因此,宜春应当以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决不能在现有的头衔上固步自封、沾沾自喜。

二是《南昌大都市区规划(-)》把丰城、高安、樟树以及靖安、奉新列入其中范围,长期以来受地理位置、经济辐射等影响,这五个县市区在经济、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南昌衔接更为紧密,坊间关于将以上县市划入南昌行*版图的传闻也屡见不鲜。换句话说,由于宜春县域经济强、中心城区弱,以及中心城区偏于一隅、经济腹地狭窄的现状,宜春与下属县市区之间更多的是靠行*关系联结,在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方面显得较为弱势。纵观全国区划调整,不管是合还是分,基本上是壮大经济强市,资源配置向强市倾斜。弱并强属于扶贫理念,强并弱属于发展理念,“三分巢湖”就是一个典型。巢湖与宜春情况不同,当然不可相提并论,但是如果宜春中心城区不能转变为功能性城市,“头轻脚重、尾大不掉”的局面得不到改观,宜春必将面临降级的风险。

三是新余通过建设全省跨区域转型合作示范区谋求大开放格局,特别是省发改委公布了《新宜吉六县跨行*区转型合作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以新余为核心,联合渝水区、分宜县,樟树市、上高县,以及新干县、峡江县在内构建转型合作试验区,提出支持新余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等等,该方案的出台对长期苦于地理版图限制,寻求经济腹地扩张的新余而言,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此外,萍乡以建设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为抓手,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以渝长厦铁路、萍莲等高速公路项目为重点,打造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长株潭城市群的快速通道。《赣西经济转型十三五发展规划》加速了赣西一体化进程,宜春既面临“同城效应”带来的资金、产业争夺,又面临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边缘化危机显现。

(二)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调适原则

推进行*区划与经济区划调适,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宜春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把发展优势产业、做大经济总量作为主攻方向,把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重要支撑,把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作为不竭动力,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作为内在要求,把加强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宜春”样板作为重要抓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和加强*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水平、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宜春特点的行*区划与经济区划调适之路。

——坚持发展引领。以推动宜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以破除宜春行*区划与经济区划冲突矛盾为目标,着力提升宜春行*管理水平,营造优质便捷的营商环境,完善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宜春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运行机制,以现有的各个问题为重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举措,切实解决行*区划与经济区划冲突的带来的负面影响。

——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把握市情,注重时代性和前瞻性,紧紧抓住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制度,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完善市、县区管理体制,以此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权责统一。必须把握全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思路,遵循开发经营权与行*管辖权统一、事权与支出责任权相匹配原则,对区划、事权进行适当调整,消除妨碍发展的因素,释放各方面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三)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调适方法

1、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宜春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简单来说,区域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最发达、功能最完善、辐射范围最广的城市具有中心地位的城市。宜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宜春解决经济区划和行*区划冲突的必由之路,因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将进一步加快宜春在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上的聚集,进一步提升宜春的城市建设和开放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宜春在全省和全国的影响力,有助于宜春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争取国家、省内资源及*策支持,全面增强宜春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和整体经济实力。根据“断裂点”公式模型,经济指标数据将决定了城市的辐射面积和经济区划范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将有效解决当前宜春经济区划与行*区划不能相互匹配的问题。

(1)宜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赣西三市同根同源,故土相连,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综合实力,宜春都是无可争议的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宜春建设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包括:地理位置 。宜春,自公元前年立县,自古就是赣西地区的*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宜春中心城区是赣西区域的地理中心,明月山机场是赣西区域 的民航机场,实际上,以宜春为中心,赣西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交通的便利大大推动以宜春为中心的赣西城镇群发展。综合实力最强。宜春市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和GDP总量、财*收入等一直居赣西地区首位,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宜春是明显 于新余和萍乡两地。生态环境 。宜春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中心城区有山有水、风景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宜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 旅游城市等 城市荣誉,宜春还经常上榜各类宜居城市名单。长期以来,围绕谁是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市之间历来争论不休,三市*府也卯足干劲,暗中较量。赣西三市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太近,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天然发展格局,在省级层面上,也一直突出新宜萍城市群的概念,从来没有明确谁为中心。宜春中心城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占据赣西中心,但也因此更容易受到来自新余、萍乡的挤压,在宜春辖区内又偏居一隅,属于“墙内不开花,墙外也不香”,只能夹缝中生存,造成了在宜春范围内中心城区弱,县域经济强;在赣西城市综合实力最强,中心城区实力最弱的尴尬局面。在教育、医疗条件上三市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交通上,宜春虽然拥有明月山机场的这个独特优势,但是也存在缺少南北走向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足。

(2)宜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

区域经济中心。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效益、增强辐射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赶超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构建具有宜春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锂电新能源、中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支柱产业,建材、食品、化工、纺织四大传统产业焕发蓬勃生机,建设一批千亿园区、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

金融服务中心。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发挥明显,宜春银行成立营业,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租赁、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典当、期货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吸引各类监管服务机构到宜春开办分支机构,建设赣西区域性金融监管服务中心。

文体教育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居全省前列,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利用,群众体育发展有声有色,竞技体育赛事承办能力、辐射力、影响力和认同度进一步提升,成为赣西高端演艺中心、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图书交易中心、体育赛事中心,基础教育名校名师等品牌效应凸显,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和 学科建设有重大突破,成为赣西地区文化体育教育人才聚集地,成为发展领跑者,交流活动组织者,历史文化渊源传承者。

休闲旅游度假商贸中心。打造旅游景区景点,改善旅游交通,完善旅游网络,优化旅游服务,构建赣西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产业带动促进休闲度假和商业贸易发展,建设城市综合体,发展电子商务和会展经济,促进商贸体系进一步完备,将宜春打造成集商、旅、文为一体的赣西休闲旅游度假商贸中心。

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市域内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尤其要推进经过宜春中心城区南北纵向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宜春火车站升为一等站;推进赣江现代航运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宜春港,实现与长江航运体系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宜春明月山机场改造,建成区域性门户机场,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全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赣西区域核心交通枢纽。

2、建设宜万经济走廊,壮大宜春中心城区实力

当前,宜春经济区划和行*区划相冲突的重要问题表现,就是宜春中心城区实力弱小,辐射范围小,难以带动其行*区划内所有地区特别是丰樟高等东部县市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做强做大做旺中心城区。宜春是全省 一个只有一个区的大地级市,推进万载县与宜春中心城区发展,将万载纳入中心城区范围,是壮大宜春中心城区实力最快最有效的办法建议。因此,建议要大力建设宜万经济走廊,推进宜万同城。

(1)从调适宜春经济区划与行*区划冲突的角度出发,科学把握宜万经济走廊定位

首先,从内涵来说,宜万经济走廊不能仅仅是聚集经济发展的走廊,而是指宜春与万载沿线区域内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综合体,其主要任务是促进本区域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从而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因此,宜万经济走廊建设起点要高,切忌建成低档次的“马路经济”,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从而形成区域统筹、环境优美、交通快捷、产业聚集的现代化区域。

其次,要从全省发展战略的全局来理解宜万经济走廊建设的定位。从全省来看,赣南赣州,赣东上饶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昌九一体化的推进也确立了九江在赣北的重要位置。目前,省里提出“支持宜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但这仅是一个目标,与新余、萍乡相比,宜春中心城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占据赣西中心,但并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宜春中心城区由于历史上多次行*区划调整的影响,在市域上位置严重偏“心”。要想做大中心城,三面受限,唯有北拓“一”道可走。建设宜万经济走廊,将万载和袁州一体发展,向东与上高一起连接丰樟高经济发展圈,向北连接宜丰、铜鼓、奉新生态发展带,从而形成东西两翼之间协同发展,构筑优势互补、联动互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再次,要从建设区域中心城来谋划宜万经济走廊的定位。从目前的情况看,宜春市辖区在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经济发展指标方面,都远不足新余、萍乡的市辖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并没有 的 优势。宜万经济走廊作为做强做大市本级的的一个平台和抓手,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谋划宜万经济走廊建设的重大问题,积极争取把宜万经济走廊建设中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的重大项目列入宜春甚至于全省经济社会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真正打造成为宜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站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明确宜万经济走廊的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宜万快速通道为轴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结和项目建设为纽带,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策、机制、服务为保障。在具体操作上,要采取“节点突破”、“以点连带”、以带引面”的开发模式。“节点突破”就是核心通道区域要以沿途乡镇为节点,集中力量抓好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城镇节点和产业园区共同支撑起经济走廊的“隆起点”,并把崛起的能量释放出来,加速形成重要经济带,进而推动形成经济走廊。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三大组团,即现代农业组团,以万载县城、鹅峰为主,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有机食品产业。依托万载 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打造现代农业体系,以万载工业园为核心,发展高附加值的健康保健食品,打造集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多元特色农业组团。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寨下、渥江为依托,大力发展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旅游服务业组团,以柏木、芦村、下浦等地为主,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金融、物流、大数据等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从发挥*府相关职能入手,明确建设宜万经济走廊的*策导向

一是土地*策同步。宜万经济走廊范围内的县、区享受市本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取消对县、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策。对宜万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用地需求,由县、区提出,市级统一向上打包协调解决。二是财税*策同步。取消县、区三税增量上解*策和上解基数,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15%以内的增量部分20%上解*策和上解基数。三是招商*策同步。统一宜万经济走廊范围内县、区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规费*策,统一对项目规划、包装、推介,另建议凡市直单位引进落户到宜万经济走廊的项目都计入招商成绩。四是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宜万经济走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同步,统一规划建设。完善城市路网,推进宜万客运公交同城,打通宜春中心城区-万载县城-株潭镇-慈化镇环线。五是公共服务同步。按照社会公共服务同质均等化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保、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重点建好宜春大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实现部门、行业之间资源的整合、互通、共享。推进教育均等化,开放高中阶段招生,互认中考成绩,允许学生自主择校。在宜万经济走廊规划建设民办医院,推进宜万两地城乡居民医疗同比例报销。六是资金保障同步。加速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信贷服务体系,建立稳健、统一、高效、规范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多种融资手段,为宜万经济走廊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调适的其他辅助方法

(1)调整局部行*区划。合理的行*区划设置,对于行*区域的经济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关键性作用,宜春中心城区现有区划与经济区划相冲突,与经济发展不适应,必须推动行*区划调整。袁州区分设一县一区(或两个区)。参照原宜春行署下辖的宜春市、宜春县两个县级行*区划设置,将现有袁州区分设为一县一区(或两个区),适时推进万载撤县设区。完善市、区管理体制。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思路,遵循开发经营权与行*管辖权统一、事权与支出责任权相匹配原则,对宜春中心城区各区开发经营权与行*管辖权、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各区积极性,促进共同发展、竞相发展。调整中心城区行*区域功能。袁州区作为中心城区主体,聚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发展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兼顾城市工业新区建设。宜阳新区定位新经济产业片区,着力发展智慧经济小镇,形成以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新经济产业片区,探索推进“26平方公里+飞地”模式建设,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的重点是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

(2)深化区域全面合作。推动宜春、新余、萍乡赣西三市合作交流。建立宜新萍城际协调发展机制和融合互动机制,在文化交流、生态治理、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强相互合作,积极参加湘鄂赣苏区论坛、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三届赣西经济转型加快发展区域合作会议确定的27个合作项目,推动区域合作从协议走向现实。积极融入国家、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对接,争取国家进一步支持湘鄂赣苏区振兴发展*策,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南昌大都市区,提升发展水平。围绕沪昆高铁谋划经济布局,推进高铁试验区、高铁新城建设。

(3)实施扩权强镇改革,培育县域副中心。坚持“能放则放、该放必放、充分授权、权责统一”的原则,按照“小*府、大服务”模式,推行大部门制,把能巩固促进特大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够满足乡镇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权限尽量下放,降低行*成本,提高行*效率。赋予特大镇县级管理职能和权限,强化事权、财权、人事权和用地指标等保障,将城建、农业、林业、水利和公安等部门的一些权力授予特大城镇。通过委托和依法转让,授予镇内经济项目的第5章宜春市行*区划与经济区划的调适策略40批准和备案权;授予市*设施、城市面貌、交通、公安、就业和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社会管理权;通过实施综合执法等方式,加快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行*执法力度。

(4)强化宜春城市交通枢纽功能。当前宜春交通短板突出暴露在中心城区没有南北方向的高速、铁路,削弱了宜春中心城市地位。萍乡借助渝长厦铁路,与新余分别形成了包围宜春的南北交通通道,对宜春发展交通枢纽十分不利,要加快推动武宜深铁路规划建设进程。此外,积极争取宜春-井冈山-遂川、铜鼓—通城高速公路、奉新-高安-樟树等高速公路尽快开工,构建便捷出行交通网。依托南昌-高安城际铁路,争取规划南昌-浏阳(长沙)城际铁路,贯穿宜春大部分县区,破解宜春下辖县不通铁路的问题。通过提升宜春境内蒙华铁路通行条件,或者规划新余-吉安城际铁路延伸至上高,与昌浏城际在上高形成交汇。

(5)拓展中心城区经济腹地。即向万载、上高拓展经济腹地,长远规划将万载、上高撤县设区。在关于宜春建设中心城市的讨论中,中心城区不大不强的问题一直广受诟病。因此,必须坚持“互联互通,一城多市”发展战略,拓展宜春外部空间。考虑万载县目前城镇化水平不高,离国家撤县设区目标差距较远,以及上高距离宜春70公里,上高一直希望“撤县设市”的期望,故而将两地撤县设区作长远考虑。宜万同城可以迅速扩大城市经济、人口体量,拉大宜春中心城区架构。上高撤县设区不仅在条件上比撤县设市更易获得批复,而且可以让宜春市区在宜春地理中心位置有落脚点,同时借助蒙华铁路过境上高形成一条南北通道,有利于提升市区辐射能力和聚拢失散的人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2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