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空心病的本质是需要的异己化和生
前言
上一篇文章: 标题大咖云集,共话设计质美中国城市新人 下一篇文章: 零经验者如何用短短六周通过AWS云认证
“空心病”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年底在一次家庭教育论坛的演讲中使用的概念,深陷“空心病”的学生。一经提出后,被许多门户网站以及知乎、B站等转载或引用,引起了一阵热潮。
学界有论者把“空心病”定义为“青年群体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以至于无法对自我的生存境遇进行有效解释与应对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贫瘠状态”。
徐凯文的演讲和相关论者的相关研究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生命的意义”,且基本上把无意义感作为“空心病”的核心特征之一。何谓生命意义?生命意义的本质是什么?生命意义之于人的内在性何在?学校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学生的生命意义问题?
生命意义指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生命历程的体验、理解和自我确证。生命意义问题发端于生命的对象化,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的本性,生命意义感的缺失是“空心病”的主要根源。
人的需要是理解生命的钥匙,需要按照其与个体主体性的关系可以分为本真需要和异己需要,本真需要的满足是其生命意义感的主要来源。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更多的是被学业竞争等异己需要掌控,其自主、关系、胜任等本真需要被边缘化,生命的无限可能被窄化。
意义关怀指的是关心、承认人的生命意义需要并帮助人获得积极的生命意义体验。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意义关怀,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应该以学生和民族的未来长远发展为要务,摆脱应试教育博弈的羁绊,关心和促成学生的自主、关系、胜任等需要的满足,帮助学生获得充盈的生命意义体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意义”本身的意义问题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不同学科关于意义的理解并不相同,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