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模式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人民论

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论断。中国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确是一个可圈可点、具有鲜明特色、值得总结的中国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什么鲜明特色?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发展经验?一起来看中央*校(国家行*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敏在《人民论坛》刊发的最新文章。

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现代化不是既有现代化路径的翻版

正确审视中国现代化道路,首先需要以历史和比较的眼光看待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及路径。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都具有突出的时代背景、国别特点和阶段特色,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

当今我们认识的所谓现代化肇始于欧美国家。欧美的现代化起源于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解放了欧美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极大地推动了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和工业化进程是在血淋淋的掠夺中完成的,其中,两次世界大战又成为推动工业技术的广泛渗透和运用、推进欧美工业体系快速形成的有力助推器。这些综合因素不仅为欧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奠定了产业基础、物质基础、市场基础,也不断孕育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得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成为工业革命的引领者。

二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崛起,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化道路。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二战后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治制度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上实施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地缘狭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经济起飞阶段大都采取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一开始就对接西方国家的市场体系,既承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市场经济模式,能够比较快地建立起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加工产业和贸易体系,又能开放式地借鉴西方国家*治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的改善。可以说,它们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些地区的翻版。当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深受浓厚的东方文化影响,*府能够发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主导作用,而且全社会比较重视学习、教育和人才培养。这些综合因素加速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时的经济奇迹。

还有一类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二战后兴起的社会主义阵营采用的高度集权式的计划经济模式。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超强的*府行*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国家的重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前苏联在二战前就实施了*事*策及新经济*策,为后来国家的重工业化和建立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在二战后随着工业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能够与西方势力进行抗衡的重要力量。这其中,像曾经的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家在一个时期还采取了放松*府管制的适度市场化改革措施,激发了企业主体活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后来终因体制僵化和过于闭关锁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陷入了停滞,现代化进程走得并不顺利。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现代化,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极度艰难曲折中进行的,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梦想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但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成为这半个世纪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首要任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顽强斗争,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谈何容易,更是前无古人。但中国共产*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变革,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始终植根中华文化、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又能不断汲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循序渐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要实现国家现代化,不可能是任何既成现代化路径的简单翻版,只能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顺应人民期待、顺乎世界潮流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秘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于对*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我们*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了划时代的意义。梳理中国现代化经验尤其是从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改革开放后经济起飞阶段的实践路径观察,改革开放是实现强国目标的最重要动力,*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色。对此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突破性改革虽然源于基层创造,但*府驱动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文本对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起步选择习惯于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其实基于当时的国内实际,就是要打破过于僵化的旧的体制机制束缚,从局部试验带动整体改革的方式,逐步探索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社队企业快速发展到后来苏南乡镇企业异*突起开始,再从农村改革推向城市改革,对国营企业进行分阶段的放权让利,再到探索所有制改革和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价格改革,与此同时在沿海地区实施外向型出口加工的开放战略,通过大规模吸引外资、逐步放开国内市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形成和梯次转型升级。基层改革的大量鲜活经验,内生于经济主体的创造,但在改革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府的有力引导、*策支持和放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府总是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的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并逐步推广,如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城市综合改革和特区开放,都体现出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以“双轨制改革”寻找改革的利益博弈均衡点的特点。按照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各级*府的力量同时推进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各种改革路径不是先期就能设定的,但*府能够尊重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既勇于借鉴现代化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成熟经验,又积极鼓励改革的先行者大胆试大胆闯,充分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进而形成生机勃勃的改革参照系而带来了“改革的福利效应”。“试点—总结—提升—推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特有路径,形成了“*府主导+市场力量”的双驱动。

★二是*和*府善于利用规划和战略的引领作用,在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把握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一五”到“五五”五个五年计划实施,建立起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从“六五”到“十三五”八个五年规划(计划)实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指令性计划发展国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注重发挥*府规划指引和驱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相结合来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在国家规划的引领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目标阶梯式递进,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实现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提前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都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依靠*和*府科学把握形势,结合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战略任务要求,前瞻性地描绘经济社会发展远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和社会事业等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指引,制定正确的改革开放路线图和时间表,形成了动态更替、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发展过程。

★三是恰当地利用地方*府竞争,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断完善基于垂直型*府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各级*府发挥地方优势,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形成相互促进、比学赶帮的经济竞争态势。中央对地方的*绩考核和地方干部晋升以经济指标的升降作为考核激励目标,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是这也暴露出不少弊端。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级*府树立正确发展理念与正确*绩观、形成科学有效的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开始蔚然成风。

★四是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促进改革程序和秩序的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中国过往到现阶段的现代化进程基于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动能。*和*府主动谋划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善于进行理论创新,这是我国*治制度的独有优势。纵观40多年来的改革,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从改革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方法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重要思想,又通过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全局观念、系统思维、法治观念谋划推进改革,从前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中期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现阶段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策性创新问题,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无论从改革广度和深度还是改革的实际检验看,*和*府主动推进改革并取得重大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改革“关键一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能够始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唯本本主义,不为各种教条束缚,基于现实国情针对不同阶段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我们能够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府作用,加快完善*府治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方位各领域的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作出实际贡献。

需要把握的是,*和*府必须始终认清国家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人和制度的现代化。*和*府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加强*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释放全社会活力,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最有力支持和拥护,才能形成一个富有韧性、更加定型、更加成熟的现代化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未来,现代化道路如何走得更稳更好?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一个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水平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是一个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过程,是一个由中等收入国家走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力量,改变了当今世界*治经济格局,成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力量。因此,未来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中国将直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制度等方面的竞争,同时也会面对更多追赶型国家在要素流动全球化布局中的多层次“夹层化”的角逐。可以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危与机并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未雨绸缪,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适合现代化道路的更加完备更加成熟的体制机制,为强国之路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要更好发挥我国*治制度优势。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彰显中国共产*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治优势。

▲要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府更好结合,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使我国经济发展韧性、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始终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人民的创造精神。中国人民是善于学习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善于包容互鉴的民族,我们既要立足自身,扎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又要放眼世界,广泛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在不断学习中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团结、创新、奋斗、梦想的文化自信力量充分释放。

上文略有删减

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8月下

原标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鲜明特点

作者

中央*校(国家行*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敏新媒体编辑

刘一霖

原文责编

银冰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