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观点一文读完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
专注原创,专于财经
极速直击,即刻发声
极刻常伴左右,理想不逐流年
——大河财立方《极刻》团队
大河财立方《极刻》第12期
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周世龙见习记者刘赟文图
银行业未来路在何方?金融科技风口如何把握?
“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暨第六届银行综合评选颁奖典礼”今日9时在京开幕。
本届论坛主题为“未来银行之路:固本攻坚”,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中行副行长张青松、建行副行长章更生、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等作主题演讲。
此外下午设置分论坛以“金融科技创新与融合”和“科技赋能金融新挑战”为主题,来自百度、京东、苏宁各互联网龙头公司的金融板块负责人共论大势。
大河财立方《极刻》记者现场直击,看银行业大咖对行业变革提出怎样的真知灼见,感受最新金融科技前沿。大河财立方-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财经全媒体平台←戳我下载
以下为部分嘉宾观点汇总》》》
上午主论坛篇
银保监会于学*:防风险+支持实体经济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首先对过往10年宏观金融发展进行了回顾。
过去10年房地产出现泡沫,生产性投资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显现,*府出台各种刺激性*策,拉动经济增长,其中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
他提到一个数据:从年到年的10年内,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50%多上升到了70%多。
这样的“放水”最终造成货币超发,货币超发则是资产泡沫化的主要因素,随之而来的是,宏观杠杆率大幅上升,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大幅缩水,对外贬值对内通胀压力加大。
于学*说:“各种数据表明,今天你掏出元人民币,想一想去超市能买到什么东西,与10年前相比肯定大有不同。”
于学*分析,过往10年中国金融发展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巨额放贷,从年到年,中国新增贷款额增长2倍,之后每年轻松超过10万亿。二是大量业务从表内转为表外,资金大量流向大型国有企业、房地产等。
从年开始,强监管、调杠杆的措施不断出台,在此过程中不少金融公司爆发债务危机,无一不是过去几年货币宽松时大额举债的公司,其中更不乏明星公司。
于学*亦对当下金融形势进行了解读。
他认为,一方面,美联储提高利率是个不断的持续过程,对人民币造成不断的贬值压力,影响中国的宏观调控。但需看到的是,全球金融形势涉及到美国、日本及欧洲多个国家对本地货币的看法,并不是美联储一家可以决定的。
而随着美联储*策的不断收紧,外部环境发生不断变化,中国难以进入强的货币扩张。
货币信用过度膨胀,债务膨胀太快,导致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到了债务积重难返的局面,银行业现在再次面临不良资产增长的威胁。
未来如何控制风险,并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金融需要固本清源,支付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
易会满对当前治理金融乱象进行了深度剖析,他认为金融需要固本清源、攻坚克难,而重要抓手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支付管理。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我国支付产业进入创新变革、快速发展的兴盛期。尤其是移动支付异*突起。
据统计,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亿笔、金额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7%和27%;办理移动支付业务亿笔、金额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和%;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接近9亿人。今年一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突破40万亿元大关。
以工行为例,去年全年通过网络实现的支付结算总额达到万亿元,目前线上支付已占其支付总量的98%。
总的来看,中国支付行业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区域支付力量,在支付便捷性、普及率及创新动能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当前支付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支付市场乱象也为金融乱象提供了温床。
易会满表示,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外部性。但当前社会各界没有充分认识到,支付是最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
梳理这几年来出现的金融乱象,一方面是由于资管与同业业务等过度创新带来的,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支付机构的多元和互联网金融突进带来的。在监管理念、监管环境、监管技术与创新不能同步时,风险随之产生。
特别是一些支付机构以支付之名行金融之实,以创新之名行违规之实,以普惠之名行高利贷之实,对金融乱象的滋生及蔓延起到诱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近年来发生的非法集资、违规收单、客户信息安全、洗钱以及各种各样的P2P、现金贷、套路贷、地下交易平台等乱象,基本上都借助了违规支付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付工具。
推动支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治理金融乱象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正本清源,精准施策。
央行和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精准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建立网联平台、备付金集中存管、优化牌照续展及市场退出机制、规范银行等支付机构管理、加强个人账户分类管理、严查支付通道和接口“私搭乱建”等。
不同类型的支付机构,应共同引导支付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一是要不忘初心,回归本源。服务民生、服务实体经济运行是支付发展的初心和本源。央行和监管部门应强化各类机构合理界定发展定位,严肃支付大小额分离和限额管理。非银行支付机构应与银行进行有效互补和良性竞合,共同打造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支付体系。
二是要消除监管套利。包括提高准入门槛,强化持牌经营,净化市场环境;根据资质能力,完善差异化业务准入;从事相同的金融业务必须接受相同的金融监管,消除套利空间;坚决打击“伪普惠”,严格管控各种现金贷实际利率水平。
三是要坚守账户管理的核心要求。严格实施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开户渠道及核验程度赋予不同的账户功能,运用好I、II、III三类账户,使金库与钱包分离,建立账户安全屏障。
四是要严禁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搞任何形式的“资金池”。加强对支付机构“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备付金集中存管等制度。
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财富管理模式将跃升至2.0、3.0时代
谈到银行未来的走向,李晓鹏表示,未来银行的发展中,变与不变同时存在。
在变化方面,第一,科技驱动之变。未来的数据流、信息流对银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甚至可以成为未来银行的生命线。
第二,财富管理之变。未来的财富管理可能成为商业银行整合传统业务的一条主线。国内外银行都逐渐把财富管理作为主打产品,由简单理财变成了大财富、新财富管理,这是财富管理从1.0时代变成2.0、3.0时代的跃进。
第三,协同生态之变。以往单一的产品模式已不再具有吸引力,银行需要变成金融产品的“百货公司”,让客户在一个场景下可以接触更多的金融消费机会。
第四,全球融合突变。中国银行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按照营业利润占商业银行的比例来看,境外收入和利润的比例大体在10%左右,这与全球银行从境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总利润的50%相比还有很大区别,因此还是要力挺全球化这个大潮。
第五,高质量增长促变。银行把金融做精,找出在市场中不同的地位,满足多元化客户的金融需求。
而在另一方面,银行仍然要坚守初心,同样有五个不变。
第一,本质不会变。尽管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但无论是线上银行还是传统银行,未来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本质不会变,只不过是发挥中介作用的途径与方法需要有新的思考。
第二,属性不会变。银行是赚钱的,但首先是会预测、判断、计算、衡量金融风险的,这是它的天职和本分,未来对于金融的防范应该放在第一位置上。
第三,理念不会变。银行必须坚守稳健经营的理念,不要过度使用银行信用,不要仅仅依靠所谓的资本运作、资产运作,从资产端来撬动负债业务的发展,从而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
第四,宗旨不会变。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银行业要坚守服务大众,银行坚守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宗旨不能变。
第五,底线不会变。珍惜银行信誉的道德规范不能变,存款是要取的,同业拆借是要还的,贷款是到期的,项目是有长短的,这些都是底线。
建行副行长章更生:银行支持小微,监管部门要加大不良容忍度
小微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创新、80%的就业、90%的企业数量,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世界性难题。
章更生认为,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银行怕贷的问题、银行的放贷积极性的问题、银行自身对小微企业服务的打法问题。
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就怕出现不良,那么为何怕出现不良呢?
主要是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的金融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小微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小微企业客户数量众多,使银行管理的难度加大,这些都是形成不良的重要因素。
为此,一是*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向银行开放有关数据信息,以解决征信问题。
二是监管部门对银行小微客户不良要进一步加大容忍度,不要一出现坏账就认为内外勾结,只要是严格按照流程、按照要求去做的,就是出了坏账也不宜追责,但要总结经验。
在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方面,在现有支持*策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一是在小微企业不良处置上,有关方面要给予更宽泛的*策。二是可在现有的定向降准*策基础上再进一步激励,也就是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占比越高,降准的幅度就越大。三是可以制定硬性的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占比的要求,实行小微企业贷款与其他贷款按类按一定的比率同比率增长。
银行要改变传统的打法,小微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按照传统的大企业的做法来做,必须要用针对小企业特点的做法。
一是要简化业务流程,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通过收集分析海量的交易支付、融资结算、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数据,更加直观地为客户画像,有效地甄别目标客户。例如,建设银行的“小微快贷”通过大数据挖掘,目前已累计为34.3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多亿元的贷款。
三是以平台的方向集成资源做深普惠服务,通过聚合内外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资源,经营类销售类场景等,智能识别客户需求和批类产品,打造多维立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
四是以生态为目标,赋能社会共享发展,例如建设银行积极推动能力开放为社会提供技术和信息共享服务。
五是运用移动金融打造方便小微企业贷款的环境。
关于解决融资贵的问题,融资贵主要是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小微企业坏账率过高所造成的,因此需要加大大中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投放,降低利率的天花板。
一是通过加大大中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投放,来降低全社会小微企业贷款的难度。一定要保护好大中型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不宜在利率上苛求大中型银行在本来就不太高的情况下再压得过低,否则作用将适得其反。
二是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天花板,目前市场上一些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定得过高,有趁人之危之嫌,要做个利率最高只能到多少的硬性规定,违规者处以重罚。
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债转股不是简单的逃废债,关键要改善经营
近期,国务院鼓励金融业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尝试市场化的债转股,张健华对银行业、地方*府、企业、监管部门四方的责任及义务做出了总结。
1.银行业。慎重选择债转股对象,把好未来信贷准入关。
杠杆率高的是两大类企业,即以国有为特征,同时还有大型和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可能在杠杆率降的时候也是最快的。银行业要掌握好风险的尺度,怎么样按照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拨备各方面能不能达标,这是银行业自身的要求。
2.地方*府。更多的是营造一种环境,而不是拉郎配。银行让一部分利也是应该的,但必须得是一种市场化的选择。目前有一种趋势,把银行好的贷款、能还的贷款置换出来了,不能还的贷款、还不了的贷款,都留给债转股了,这其实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市场化的债转股。
3.企业。债转股不是简单为了减债或逃废债,还有一种目的是完善公司治理。既然是债转股,金融机构成为它的股东,股东和债权人权利和义务是不完全一样的,内部治理、法人治理如果不进一步完善的话,就起不到债转股作用了,仅仅就是一个简单的逃废债。
企业要坚持企业的契约精神,企业也有企业的一些责任,这样才能增强银行的信心。
另外企业需要真正切切实实加强内部管理,要改善经营,才能起到债转股的作用。
4.监管部门。现在银行业关于债务和投资风险权重不一样,虽然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规定,如在风险资产消耗上给了%,实际上是下降了,银行业抵债资产拿回来,一般投资要%的风险权重,如果超过一定期限处理不掉的话,12.5倍的风险资产,对银行高资本消耗的企业来说是承受不起的。现在有金融投资公司成立的话,通过金融投资公司来做,降到风险权重%,它本身也高,还有金融投资公司,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都有了,股份制行多少还没有,这也是*策上要能够加快这方面金融投资公司的批设,在风险消耗权重上怎么样考虑,要给予适当的考虑。
下午分论坛篇
l互联网金融大咖谈:金融科技已经是风口了吗?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数据化是这波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
金融产品不是银行创造的,而是由客户创造的。以客户为中心说了很多年,但没有真正做到。科技化、数据化让这个时代真正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金融科技现在可以把金融的底层要素拆散,自由链接组合,与主流金融机构对接,形成个性化服务。
风险永远是金融的核心。本轮金融科技给大众呈现的是千变万化,对很多金融机构来说是用科技的力量提升了风险识别能力。
近年来科技推升了金融的发展,在此背后,核心是数据化的应用。我们工作的侧重点也是在解读数据,研判数据是否真实、数据与机构的关系、数据与客户的关系等。
*府数据的打通是比较困难的,现在需要更加市场化的方法,把数据有效利用起来。
京东金融副总裁谢锦生:金融科技现在还不是风口
金融科技目前来说还是一个行业性的B2B的商业模式,现在冲进来做金融科技的公司仍然比较悲观,当你对行业的掌控力、对科技的积淀不足的时候,最后只能沦为卖软件。后面的路就比较艰难,金融科技是一个长期的有前景的方向,但它也是一个需要大量、长期投入的行业。
谢锦生言明,大数据防欺诈能力是京东一直以来的重点,以前的金融交易,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和识别,现在线上的场景化,如何去识别客户,识别风险?比如现在京东上有客户申请一个消费分期,可以通过大数据画像把客户分为很多类别,采用不同的策略。谢锦生表示,希望在监管层面利用大数据,探索出监管的新机制。
此外谢锦生透露,京东金融60%的员工都是技术人员。如今京东金融在多个县构建京东金融的场景,年京东已经建立农村金融事业部,几年内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比如对每个鸡舍安装设备进行监控,通过对农户生产的精准把控,进行贷款。未来,京东将和硅谷合作,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将大数据与金融紧密融合发展。
百信银行CIO、副行长寇冠:中国金融科技引领世界还要做到这些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现在的金融科技坐在世界的主桌上,并有引领的势头。这种势头可以保持下去吗?关键在于底层技术上,我们研发的东西有多少,有多少知识产权支撑。我们过去很多领域都是先实践,再进行总结经验,现在也需要有好的理论作为指导,让中国的金融科技走得更远。
针对京东金融说员工60%是技术人员的说法,寇冠说,自家的技术人员比例比京东还要高,占到了70%,他还认为,技术与金融的融合,还需要创造机制为员工降低试错成本,助推金融科技产品的迭代效率。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目前科技对金融渗透尚在初级
中小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焦点不是要追科技,而是要创造差异化特色服务,抓住现有客户。这样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
而在监管层面,监管效率提升不但不会束缚金融机构发展,而是会扩大金融机构的创新空间,反而会促进金融的发展。
此外,金融科技的发展有两个关键:一是技术的积累;二是对金融业务的了解,不是传统金融业务的了解,而是对新模式、新形势下的金融业务了解。过去金融机构都在自己的范围内发展,是竞争关系,现在更多的是伙伴,目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渗透和融合仍然比较初级,大数据、区块链等对金融的赋能还比较少,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
百度度小满金融副总裁张旭阳:利用客户和科技突破边界
现在很多前沿金融科技公司比银行更像银行。比如度小满做的就是发现金融需求,变成金融产品的需求,推送到我们的合作伙伴当中去。行业总是有边界,过去金融产品只在自己的边界内,现在我们需要利用客户、科技去突破这个边界。
中国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罗勇:ABC技术的主流应该在制造业
国内金融领域应用非常火的ABC(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美国的主流还是把ABC应用在制造业,比如我们考察了一个硅谷ERP软件企业,它的方向是将ERP云化,而不是私有化,当生产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反馈到它关联的各个角色,长期以来就积累了产业链上所有角色的行为数据。所以ABC不光是技术驱动,而是商业变革和商业协同的变革。
(ABC:AI人工智能、BigData大数据、CloudComputing云计算)
华夏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钟楼鹤: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有了新的“二八定律”
80%客户眼中的金融科技,不是ABC,而是只有三个问题:是不是我需要的?是不是很容易掌握的?是否安全?过去银行工作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渠道构建、资源投入、系统架构、队伍设置,现在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有了新的“二八定律”:即通过金融科技,让20%客户成为资源聚集者和银行服务80%客户的纽带。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属大河财立方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网站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爆料、合作、转载请联系大河财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