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风论坛读阅尽沧桑

季老的散文没有浓艳的装扮,没有刻意的雕凿,却有感人肺腑的真情和发人深省的哲理。读罢掩卷,浓郁的诗情、悠然的诗情、悠然的画意、幽深阔远的境界、四处横溢的智慧,让你回味良久。季老的《阅尽沧桑》亦是如此。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法学班的姬常雯同学眼中《阅尽沧桑》。

读《阅尽沧桑》

读过季美林的《阅尽沧桑》,我思绪万千,下笔似有千言万语,不知从哪说起,但正是由于季老的文章感人至深,情真意切,所以我觉得还是该写些什么来表达我的喜爱和感动的。季老的散文没有浓艳的装扮,没有刻意的雕琢,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感人肺腑的真情和发人深省的哲理,或许是我学识太浅,读书不多,对于哲理我并不能完全看得很透彻,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季老所表达的情,字里行间,真真切切,令我回味无穷。

开篇的哭冯至先生的寥寥数语却让我热泪盈眶,因为一次辞别却成了 的永别,这是多么的令人悔恨和悲伤啊!季老与冯至在北大相识,由于多次的会议和活动而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怎样的缘分!又是怎样的际遇!他们一起编撰书籍,一起游西安观景,这样的记忆美妙绝伦,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友情的美好,可是这样的美好却不如山川永恒,冯至先生永远地离开了,留给季老的是悲痛和悔恨。在书中季老自语自己是个拙于表达但却内心极重感情的人,他能遇到冯先生这样的知己是很幸福的,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眼看着知己好友先于自己离开,这其中的悲痛是难以言表的,不禁让我想到伯牙因钟子期的逝去而摔琴的感人故事。的确如此,人生这一辈子,好友千万,真正的知己又有几个呢!虽然我年纪尚轻,还未如季老般阅尽了人生的沧桑,但是我能真切地体会到知己离去的伤心,体会到季老的不舍,仿佛感同身受,未有虚假。季老在书中这样写道“人到老年,旧切老友,宛如三秋树叶,删繁就简,是自然之事”年轻的我似乎感受到人到老年,眼看着自己的亲朋一个一个先自己而离去的心痛,“白发人哭黑发人”固然是人生之至痛,但“白发人哭白发人”不也一样惨痛吗?这句发自肺腑的感伤,直触我的心灵!人的眼泪不可能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季老对冯至的眼泪已经哭尽了,而我也因为这样真挚的知己之情,眼泪盈眶,久久不能平复!

回想我自己以前也如季老一般是个内向且拙于表达的人,但我不如季老幸运,并未遇见那个知己,真正知心好友也不多,所以朋友或是知己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同时又是那么的遥远,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内心如潮涌般波动了吧!

除了情意绵绵的悼念和追思,季老还有对景点和景色的抒写,一篇马缨花让我勾起了对高中时代的回忆。季老曾有一段时间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很深的院子里,院子当年有富贵气象但当他搬进去时,院子早已成为陈迹,晚上从学校回来时有的只是昏暗的灯光和孤独的自己。在这样的情形下,是马缨花给了季老一丝亮点和趣味,在孤独的岁月里有了点陪伴,我,在高中时,因为家远经常周末住校,很多时候整栋楼就我一个人住宿,害怕且孤独,但是通往宿舍道路两旁的樱花树,总能让我摆脱这种孤独感。当我读到马缨花这篇文章时,仿佛真的看到了高中的自己,其中的情感真可谓是不言而喻了!

季老的文章善用诗句,文言,其中“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之感,让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泰姬陵,也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美,对于游泰姬陵并不像一般的游览长篇大论的风景描写,心得感想,而是以简洁之语尽显其独特,同时还以印度艺人将刻有“印中友谊万岁”的大米赠与“我”的故事,展现当时中印的友好关系,透过文字我能深刻地体会到,泰姬陵的不朽,印度与中国友谊的不朽,赠送大米的印度艺人对中国深切喜爱的不朽。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屋”我却说:“书中自有你已体会过的情,更有你未经历过的感”季老的这本书让我体会了他的人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学到很多,也知晓很多,读罢掩卷,浓郁的真情,悠然的画意,幽深阔远的境界,四处横溢的智慧,令我回味许多,感慨许多。

季老曾说自己写文章必是饱有真情的,读完《阅尽沧桑》,其中一字一句无不尽显季老浓厚的情和切实的感!

法学姬常雯

我们鲜衣怒马,正值年少,但是终究有一天我们会阅尽沧桑,慢慢老去。那就在我们未阅尽沧桑之前一起去阅读季老的《阅尽沧桑》吧!

责任编辑

颜昭明

校对

程莎莎

图文来源

法学院

审核

唱俐捷、王璐、吐尔逊阿依·买合苏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09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