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良渚论坛一见胜百闻,以艺通世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98023515184729&wfr=spider&for=pc
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首届“良渚论坛”于12月3日在浙江杭州开幕,论坛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多位中外嘉宾聚会良渚遗址,文明交流成为对话的主旋律。为什么是良渚?良渚如何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外专家在良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年10月,游人行走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稻田旁。(图片来自中新社)丨为何是良渚?“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位于杭州市的良渚古城遗址,年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指向着活跃在距今5年到4年之间的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东亚最早的国家形态。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在此酝酿。良渚文明湿地稻作农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良渚琮是体现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最早实物模型,良渚古城遗址为东亚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和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的典范……国际考古学泰斗、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到良渚后也说,对于良渚是国家,已进入文明阶段,他一点也不怀疑。▲12月3日,外国艺术家应邀出席首届“良渚论坛”。(图片来自新华社)丨一见胜百闻“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到中国你就会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只是理论的描述,而是真的可以看到、感受到的现实。”德国波恩大学孔子学院常务院长叶翰识坦言,“中国需要认识世界,世界更需要认识中国。”12月1日至2日,“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艺术家分论坛在浙江杭州良渚举行,活动邀请海内外嘉宾针对文明交流互鉴进行分享,“一见胜百闻”是他们最深刻的感受。参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坐着画舫畅游西湖,到访书圣故里绍兴……得知良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比甲骨文年代还久远时,科特迪瓦艺术家莫合·欸布斯·库塞·马蒂尔德(MoreauépouseKouassiMathilde)由衷感叹:“中国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还有高度的文化价值。”波兰青年汉学家孔孝文在参观良渚遗址时认为,“如果我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也就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后来的社会。”“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良渚,为世界提供了认知中华文明来龙去脉,进行文明互鉴的典型范例。▲12月2日,众多国外艺术家等嘉宾参加“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图片来自中新社)丨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首届“良渚论坛”开幕前,80多位外国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途经西湖、大运河、南浔、余村、兰亭、鲁迅故居等地,深度领略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随后,他们开展创作,在本届“良渚论坛”的艺术家分论坛上进行了深度交流。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俞佳迪带领团队,为分论坛设计了寓意为“艺术的等高线,文明的同温层”的视觉形象。“许多中外艺术家谈到了一个观点,‘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人的生命轨迹,所以我们选择了线条,通过线条的缠绕,来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俞佳迪说。“当看到中国画家用水墨绘画我所熟悉的郁金香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另一种美。”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荷中美术交流,“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国美术家的交流,因为我们坚信文化交流和艺术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50余件以老子、孔子等杰出中华历史人物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落成。“未来,我将继续通过雕塑艺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吴为山说。“良渚论坛”就是一座文明互鉴之“桥”。诚如希腊青年汉学家马修尼特斯·迪米特斯所说,“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它的出现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我们需要这样的论坛,可以让我们更直接地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完)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社等编辑:崔相光推荐阅读-良渚古城与雅典卫城的“千年之约”,原来它们还有这些渊源?-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世界第一!它的背后有哪些故事?-跟随亚运“薪火”脚步,一览“浙”里的文明与风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0520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