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广阔世界的批评实践,首届北京评论家论

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最近,首届北京评论家论坛在十月文学院举办,论坛主题为“走向广阔世界的批评实践”。会议现场论坛旨在探讨当代文艺批评与时代广阔精神生活的联系,并邀请文艺批评界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研讨创办《北京评论》(暂定名,下同)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办好杂志等话题。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北京出版集团*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文学出席并致辞。李敬泽、阎晶明、陈晓明、孟繁华、贺绍俊、张燕玲、张清华、尹鸿、谢有顺、张莉等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专家和文艺界的批评大家,共同参加论坛,《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联袂担纲论坛主持。霍志静在致辞中表示,文艺评论在整个文艺创作链条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评论应该深度介入创作,去引领和影响创作,而北京当前缺乏一个重要的评论载体,去发挥对文艺生态的权威引领作用。因此,北京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北京评论》创刊,希望能够依托首都的优势资源,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借助北京出版集团和“十月”平台,树立品牌,影响北京和全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生态。对未来的刊物,霍志静提出了主流、专业、介入、开放等几点办刊原则。霍志静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吴文学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表示,北京亟需一本代表首都文艺批评整体水准、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评论杂志。北京出版集团拟创办《北京评论》,对标国内外知名评论杂志,使其成为继《十月》《十月少年文学》之后,“十月”期刊矩阵的又一重要部分,实现文学创作、文学出版、文学评论良性互动,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十月”力量。中国作家协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表示,新时代的文艺正在生成,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新时代的评论杂志和评论家应该把握这个时代广阔而复杂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文学形式、文艺形式,构建出完整的文艺生态;积极提倡宽泛的、与时代有强烈对话关系的文艺评论。李敬泽认为,评论杂志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评论,还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对话的平台,敢于提出问题、概括问题、讨论问题,才能为当代文艺的多元发展提供真正有意义的讨论空间。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组成员、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晓明赞同李敬泽“广阔的文艺评论”的观点。陈晓明回溯了中国与海外当代批评实践发展的历史,同时提到,传统的学术办刊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僵化,北京出版集团不能照搬,而是要培养一个坚实的、年轻化的撰稿队伍,要有创新的胆量,在摸爬滚打中闯出一条新的道路,去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中国的评论刊物虽多,想要办好却极难。要办成一本在当代回应当代社会发展现实的评论刊物,首先要回答好“是什么、评什么、怎么评”这三个关键性问题,实现新媒体格局下的评论品牌,并做好选题策划。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谢有顺认为,这份刊物也应彰显一种“从我开始,重建标准”的气魄,不拘于当下的文艺评论秩序,办一种新的评论刊物。一方面要团结自己的作者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评论期刊的定位应兼顾拥有地方特色的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世界文化之都的北京。基于这种定位,评论期刊应具备在地感、敏锐性、前瞻性和引领性,注重文体的灵活性,气质上要有锋芒、鲜活有趣,也要具备足够的理论高度和艺术鉴赏高度。(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0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