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精选丨现在村里要盖祠堂让捐钱,盖祠堂

北京中科忽悠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60.html
盖祠堂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文//朝元●●●问题说明大家好,我是农村的,村子现在有人提议建宗室祠堂,目前主要是有几个村干部和当大官的族人在操办,要求族内的人出钱出力。要知道盖下来要花一大笔钱,现在每人捐元,后面不够还要捐。请问下,我是否该支持,毕竟自己经济条件不好,还有个人觉得这个意义不大。希望大家给点意见。祠堂是华夏人民举行祭祀祖先活动的地方,体现了我们重根报本,敬天法祖的精神内核。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一、祠堂是什么呢?祠,春祭曰祠,亦祭也。堂,殿也。所以祠堂就是举行祭祀的建筑场所,是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在华夏传统的观念里,认为人秉祖先余气,受祖先德荫而生。因为人莫不是由父母所生,而父母莫不是为祖先所生。所以追慕祖先,回报祖先是我们应有之义。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们人生活在世间,可以说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我们生存所需的一切都是从环境,从社会取用的。所以我们要不离于父母祖宗这个根本,进而不离于天地自然。不离然后则能出利而入义。从这个大的概念出发,回到我们每个个体。我们最直接的由来就是父母。父母生养我们,我们仰赖父母而生,所以我们不离于父母,这是守根相抱最基本的体现。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本,木下曰本。根深才能叶茂。所以培根固本,祭祀祖先,就是由不离于父母进而不离于祖宗天地。这就是祠堂在深层次的自然实质意义。那么祠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二、祠堂的出现1、祠堂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原因在宋以前,礼之大体一直仍然延续礼经。宋代的时候,因为时间相去久远,三代之礼延续到当时有很多已经不适合那时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制礼。这就是《朱子家礼》中提到的: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於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於实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於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於礼也。意思是,随着时代变化,礼也应该随之而变。三代之礼虽然完备,但是很多节文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了。当时的饱学之士虽然根据三代之礼以及现实情况进行了酌情的变化,但是详略不一,没有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进行普及推广,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视内在之实而只重视外在节文。从而导致有志好礼之士,不能列出要点而遵从。贫困的人,忧患自己终老去世之后没有可以遵从的仪文以符合礼。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於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於孔子从先进之遗意。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所以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於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所以朱子遍览古籍,遵循大原则这些不能变得。而进行损益。大体以诚敬,忠恕之道的原则,以为礼之本。在实行的时候既能体现礼之文而又能重本务实。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慎终追远,以及教化民众的意义。同时在三代以前庶人是无庙的,而朱子于此时明确提出了“祠堂法”。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从此祠堂开始正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其重要意义一直影响至今。通礼(此篇所著,皆所谓有家日用之常礼,不可一日而不修者)祠堂(此章本合在祭礼篇,今以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览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後篇所以周旋升降出入向背之曲折,亦有所据以考焉。然古之庙制不见於经,且今士庶人之贱,亦有所不得为者,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礼云)那么祠堂的意义朱子在这里提的很明确。即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2、修祠堂的钱既然修建祠堂,那么就要花钱。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各种开支的正常用度,制定了置祭田这样的制度。置祭田。(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龕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後凡正位、祔者皆放此。宗子主之,以给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之田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每龕取他家田地的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交给祠堂统一管理。因为盖祠堂是整个宗族的事,所以每一家都要贡献力量。具体出资份额,也是根据自己财力而定。3、祠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祠堂既然承担祭祀活动的职能,那么按时按规矩祭祀就是祠堂内的重要事务。在朔望日以及俗节要祭祀不辍。正至朔望则参。(正至朔望前一日,洒扫齐宿。厥明,夙兴,开门,轴帘,每龕设新果一大盘,於卓上每位茶盏托、酒盏盘各一。於神主椟前设束茅聚沙。於香卓前别设一卓。於阼阶上置酒注盏盘一於其上,酒一瓶於其西,盥盆帨巾各二於阼阶下......)俗节则献以时食。(节如清明、寒食、重午、中元、重阳之类。凡乡俗所尚者,食如角黍。凡其节之所尚者,荐以大盘,问以蔬果,礼如正至朔日之仪)在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性中,祠堂的重要性是大于居室的。或有水火盗贼,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器,然後及家财。易世,则改题主而递迁之。这点是和先秦时期宗庙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同时,祠堂还是举办家族各项重要活动的场所。比如封官,主人生嫡长子,等等,都要到祠堂举办活动。从此以后,祠堂成为了华夏人民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并且延续至今已有接近千年历史。而朱子所倡导开创的祠堂法,其实是宗庙制度的延续。三、宗庙制度在三王时代甚至更远的时代,是没有祠堂的,那会只有宗庙。《尚书·舜典》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意思就是在宗庙里舜接受了尧帝的禅让。在古代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宗庙之祭。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1、宗庙是什么?宗,尊祖廟也。庙,尊先祖皃也。可见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礼记?祭義》曰:「右社稷,左宗廟。」同时在三代之时,宗庙的地位是远大于其余的建筑的。《礼记?曲礼》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从这一句里可以知道,诸侯君子营建宫室首先要修建宗庙,最后才是居室。2、在古代的礼乐制度下,整个社会是有一定序列的。而这个序列并不是被我们现代人认为的那种阶级说法。而是有自然真实上的意义的。因为序列就是自然真实本身的一个特点。所以礼别尊卑,别的是什么尊卑?是德行。德行高,德行精者,自然能够以精帅粗。同时我们上面讲过了,我们是守根不离之道,德行高者自然其根深,所以就有了不同序列,其庙不同的制度。《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二坛......適士二庙一坛......官师一庙......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可以明确看出,庶人是不得建庙来祭祖的,只能祭於寢。而且在当时,建庙祭祀是一件非常耗费财力的事情,同时有着诸多的规矩。庶人也承担不起。对于天子以及诸侯来说,都会有专门的籍田,用来提供祭祀所用。《诗经.周颂.载芟》:“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毛传:“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以上的这些就是祠堂最古老的表现形式了,是祠堂没出现之前的情况。之所以下了这么多笔墨,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明白宗庙祠堂在我们文化的地位,以及深层次的意义。四、总结综上所论,祠堂在我们华夏人民的生活中以及儒家的视野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我们华夏人民重根不离的根本之道。所以炎黄以来,不管如何星移斗转世事变幻,我们华夏人民依然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绵延不绝,就是因为我们重根报本,敬天法祖而躬行于身这样的精神。所以我们虽历经万难以及外族入侵而仍不改其志。在现代社会,虽然异学异说不绝于耳,但只要我们牢牢的守住我们的根本,重根报本,那么我们几千年来所积攒的生机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而华夏文明不绝如缕,必然会有重放光明,为大家重新认识的一天。博山小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6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0520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