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绝不允许人民币汇率被绑架央行着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央行终于在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正式发布公开看法。5月27日,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七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内几乎所有可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机构全数到会,外汇市场自律机制30家成员机构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出席会议,并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再度发表真正代表官方的谈话。

会议认为,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不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汇率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不论是*府、机构还是个人,都要避免被预测结论误导。

会议特别指出: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汇率不能作为工具,既不能用来贬值刺激出口,也不能用来升值抵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关键是管理好预期,坚决打击各种恶意操纵市场、恶意制造单边预期的行为。

会议提出要求:第一,企业要聚焦主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避免偏离风险中性的炒汇行为,不要*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久*必输。第二,金融机构不仅不能帮助企业炒汇,自身也不宜炒汇,否则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还会造成汇率大起大落。第三,外汇自律机制要坚持不懈,持续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制度护航,注重实效,落实好我为群众办实事,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央行此番表态绝非无的放矢。最近一段时间,大量财经自媒体和券商研究报告,一味将近期人民币的加速升值解读为中国对抗国际大宗商品的手段,且依然将央行金研所所长周诚均在莫干山论坛上的观点称作央行重磅发声,而根本无视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周诚均言论发布之后的紧急表态,更无视国务院金融委的要求:要维护股、债、汇市场平稳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更有甚者,一些分析把人民币升值和A股绑定为正相关关系,这显然有违市场基本规律,更严重的是:这样的绑定可能为中国经济未来制造重大风险。

需要再次重申:人民币执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尤其在央行退出汇率日常干预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则更加遵从市场供求变化。就算央行有愿望,那这个愿望也是双向波动,而绝不可能是单边升值。但很不幸,无论是券商报告,还是自媒体铺天盖地将人民币推向单边升值预期,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弊大于利。

无论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走势,中国应对输入性物价上涨必须多管齐下,尤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下,货币*策首先需要符合国内大循环的基本要求。如果人民币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而不断升值,表面看似乎是为降低企业原材料进口价格,但实际却意味着国内货币*策被华尔街操纵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绑架。

必须懂得,在开放条件下,允许人民币对外无度升值,实际却意味着央行允许货币*策对内紧缩。长此以往的后果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承受双重压力——即企业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必须增加的贷款无处寻觅,以及央行容忍人民币升值而实际导致的国内货币紧缩。更严重的后果是: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可能全额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反而国内需求被物价上涨压制,并使得企业前端成本上升无法向后端传导,可能逼迫企业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倒闭。

眼下的实际情况实际恰恰如此。近日,从广东佛山发来的消息显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企业宣布停产放假,而且涉及行业非常多。比如造纸、电缆、电器、铸造、木材加工、装饰装修等等,原因无非两则:现金流紧张+入不敷出。刚刚,东莞某电源有限公司发布员工告知函称:春节后,物料成本价格大幅上涨,一些芯片严重缺货,定货周期加长,产品成本大幅上升,客户因没有利润而不再下单,加上重要物料由月结改为必须现金采购,企业资金链断裂。所以,企业决定于4月30日停止经营,解除与全体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

这样的消息无不让人感到心疼。所以,对中国而言,用紧缩货币的方式抑制输入性物价上涨可能行不通。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美元的问题,不是人民币货币*策的问题,中国紧缩货币等于牺牲自身的经济内需和企业生命,用减少中国需求去对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可能导致大量企业存量债务变成坏账。

正因如此,这里主张应当采用结构性提高出口关税、降低进口关税的方法去对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此解放货币*策,让货币*策相对宽松一些,保住中国经济的微观主体、制造业的生产活力。

此前的5月26日,国务院常务办公会专门针对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六稳’‘六保’*策,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从金融角度看,国常会提出: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措施。加大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普惠金融力度,引导扩大信用贷款、首贷、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业务规模,推广随借随还贷款。研究将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减轻企业占款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国常会没有再提防止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而是通过支持大型企业搭建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用市场化办法引导供应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做好保供稳价。这实际是要求产业链上下游共担价格变化的不利影响,上游少赚点儿,中游少亏点儿,下游多出点儿。弱化生产制造环节的压力。还有就是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势必成为下一步的*府监管工作的重点。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4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