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燕君所有的文学都曾经是当代文学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73.html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十佳导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北京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倾斜的文学场——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网络文学的新语法》等专著。主编《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好文集》、《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男频/女频卷)///-》《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曾4次获得《南方文坛》年度 论文奖;第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专著《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获中国文艺评论年度 著作奖;主编《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获第17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成果奖()。

采访

张天笑周彬*康

撰稿

蒋文静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01从期刊文学走向网络文学

记者:您是较早进行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绘图人”,您最初研究的是期刊文学,之后才转向网络文学方面的研究,从“北京大学当代 小说点评论坛”到今天的“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论坛”,您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着一种当下性,那么您为何会选择这样一种具有前沿性、当下性的研究呢?

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论坛logo

邵燕君:作为一个当代文学的研究者,我持有这样一个观点:“所有的文学都曾经是当代文学”。它们都是人们在自身所处时代所造就的环境之中,对生活的理解、愿望,然后与各种文学形式相匹配,并从中找到一种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流传下来,就代表着这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欲望,代表着人们通过文学手段表现的生命状态。当后人们从历史长河中发现并鉴赏这些作品,它们才得以进入文学史,变成他人的研究对象。某种意义上,文学是一个社会的梦幻空间,那么,文学批评者的工作就有点像释梦师。我们要在作者有意识的书写背后,读出一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在貌似肤浅的流行背后,读出人们深层的怕与爱;通过文学潮流的兴衰把握时代精神的走向。这是当代文学研究最迷人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记者:转向网络文学研究后,您组建了团队,并带领大家做研究。在这过程中,您与您的团队都遇到过哪些困难或者趣事呢?

邵燕君:我很喜欢带着团队去进行现场的研究,因为现场扫描的规模很大,不可能一个人去完成,但是一个团队可以建立一个相对共同的标准去进行大面积的扫描。同时这个团队应该包含着三种以上的三观及性格的人,这样的几种力量在一个团队之中,成为亲密研究文学的伙伴。这几种力量在一起时,研究会充满活力与均衡感。比如团队中某个成员特别偏好的作品,其他持不同看法的成员也能接受,那这部作品一般来讲属于 的作品。相反,如果某个成员特别喜欢某部作品,但这部作品尚未达到 的水准,那他的看法就较难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这样就会相对保证评选标准的可靠性。网络文学就更是如此,它更契合人们深层的欲望,它的分流以一个欲望模式为最基本的契合点。这样就意味着某一种固定的模式不太可能涉及到每一个人。目前网络文学已被细分,首先是男频与女频,之后是各个趣缘群体的细小组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看所有的东西在时间精力与趣味上都是不可能的,就更需要团队去进行研究。

年秋,邵燕君老师与学生

我们团队在编写《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与《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好文集》,这2本书中选择了大 0部作品,是我们这个群体在长达7、8年的共同合作与磨合之中选择出来的,也是我们心目中认为最重要最应该入选的作品。我当时跟大家讲: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最终并不仅仅是为了做出成果,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让彼此之间有特别深切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会拓展你的边界,拓展你对人生、人性的理解,进行对你自己的理解与反思和对其他生命经验的理解。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拓宽我们感性边界的,我觉得这一点是这个团队特别难得的也特别有趣的经历。

《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好文集》

记者:今年,您与您的团队是否有一些新的研究内容呢?您对于团队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邵燕君:有的。因为我们的《创始者说》是作为网络文学史料的一面,我们还有一面是在做《大神访谈》,选择了网络文学中的9位作家,是我们认为在网络文学发展至今最重要的作家,包括像今何在、罗森、猫腻、冰临城下、priest等,之后我们会做整理编写。

《创始者说》

另外正在做的一个工作是史料方面的整理,我们会做一份各个重要网站的简史,以及中国网络文学史大事年表。我们还在做一个万字的“新中国文学史料研究中心网络文学卷”,收入了大量过去的帖子,包括一些网络文学评论家的评论。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会完成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史、类型史的相关整理编写。这样我们这些年的网络文学研究就大体成型了,作为一个学科,其建制差不多就可以完成。

同时,我还主编了一套《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者丛书》,这个丛书就是将我们团队的博士论文整理出书,因为每个人的博士论文都记录了自己最关切的生命经验,也往往开创了原生的概念,他们基本上都做到了各开一片天地。我一直说“网络文学真正的研究者是网络一代”,我希望他们真正去进行这种开拓性的研究。我觉得这套丛书特别重要,也特别期待研究成果的出现,这既是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

02网络与现实的平衡

记者:您带领您的团队出版了《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您也曾在采访中说过这本书“旨在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乃至整个网络文化的核心词汇,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勾勒网络文化的基本面貌”。那么您认为,这些网络词汇的出现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邵燕君:关键词其实是一种新的语言,当一个新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兴起时,人们在交流时就会出现新的语言。在学术界,学术训练的 件事就是学术术语,因为术语非常凝练,它能够把这个领域最独特的某些文化特征以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之中,每天都会生产大量的语言,且网络时代语言的生产速度远远超过之前,它不但媒介更迭快,同时来源于四面八方。网络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人们在交流中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非常频繁,并且都以文字的形式,这就会产生大量的意见。

《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

《破壁书》邵燕君主编

什么样的语言是最核心的?比如会被广泛使用,并且一定是表现能量最强的,这些语言在诸多竞争中被留下来,最有力量的词还会出圈。所以当你把这些词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丰富的语义理清之时,你就能够理清整段文化的脉络与发展,它核心的脉络也能被勾勒出来。在这样一个勾勒脉络的过程之中,网络特有的批评话语就建立起来了。因为我们只有定义了核心的话语,网络中的一些丰富的语言才可以进入到我们学术化的语言中,尤其是在出版之后,引用到学术的写作之中。

年6月6日,北大网文论坛成员们

记者:网络本来应该带来更便捷的沟通,但这种在虚拟世界中的社交似乎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邵燕君:其实今天看来隔膜就是媒介,原来我们以为互联网打通了很多墙,可以在全世界畅行无阻的交流,但是我们并没有更深的理解或没有那么大的警觉。网络的另外一面是把大家隔离起来,这是它的固有属性。在它蓬勃爆发之前,我们可能尚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今天我们必须要充分地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基础上去超越它。人类总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也总在不断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之中,只是现在我们可能对它的预估不足,但还是可以想一定的办法去平衡它。

03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

记者:人们常说,作家和评论家之间如何进行对话是一个难题,那么您认为作家和评论家之间什么样的关系才是最有效、最健康的?

邵燕君:在原来的文学体系里,评论家是颁发象征资本的那个人,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大家会觉得作家很重要,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好像评论家是依附在作家之上的。但在文学界,作家都称评论家为老师,因为评论家是颁发象征资本的那个人,即:作家来写,评论家来定级。网络时代却不一样,网络作家本来就是在体制外生长起来的,他们往往开始于基于爱好的创作。所以对网络作家来讲,评论家在哪儿?这一直来是个问题,像我们这种传统的评论家对于他们有多大的意义,现在还不能确定,因为我们不确定颁发的象征资本对他们而言到底有没有用?我认为,现在我们提到的粉丝型批评,即“网络原生评论”,对网络作家是有直接作用的,尤其是段评的出现,借助弹幕的形式内嵌于创作之中。这些评论是有用的,是真正影响了文学创作的。

年9月19日,猫腻在北大接受师生深度访谈

我是主张是要有粉丝心态,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自己是猫腻的粉丝,在论文《猫腻:中国网络文学大师级作家》中还直接加了副标题:一个“学者粉丝”的作家论。我认为,作为一个学者,不是不可以做粉丝,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是粉丝,才能对自己保持清醒。首先要亮出自己的立场,不要掩盖自己的粉丝身份。但是在论证时,要尽量保持一个学者的客观公正。总的来讲,我认为文学批评家不要跟作家关系太深,不要成为那种真正亲密关系的朋友。但是 跟作家见一面或几面,对本人有一个把握,这是有帮助的。

04网络文学的媒介性

记者:您在平时经常提到网络文学的媒介性,这种属性对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邵燕君:我们最初提到媒介,是基于一种学术判断,因为那时候我不太懂媒介性到底意味着什么,网络性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先肯定了这个概念,觉得这个方向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学领域上研究网络文学,更应该注重它的媒介性。

这个媒介性刚开始时,我注重更多的是它的媒介变化,它给文学的生产机制带来了核心的变化,它从这样一个创作开始,从更多的从趣缘群体出发,表达了这个群体的的深层欲望。对它实际上的深入理解开始于这几年,可能也是因为网络一代真正起来了。这让我们在重新审视网文史的时候,会看到网络文学的渊源与底层逻辑,它原来文化渊源部分里面游戏的面相可能没有被重视。更因为我是以文学为出发点,所以可能我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粤ICP备1902532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