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影像里的中华美学
年12月29日,青年摄影论坛分论坛——《影像里的中华美学》在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网络分院举办。
本次分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朱炯主持,现场嘉宾为大众摄影主编晋永权、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董冬,并现场连线了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入选作者:周仰、廖泽楷、方临明。
“影像里的中华美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主题,几位论坛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谈自己对于中华美学,以及影像和中华美学关系的理解。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朱炯(左1),大众摄影主编晋永权(左2),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董冬(右1)本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入选作者:方临明(1排右),廖泽楷(2排左),周仰(2排右)
一、影像里的中华美学
哲学有三问: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
朱炯从中国摄影史的角度,回溯了19世纪中国摄影巨擘赖阿芳,到创造开拓“中国摄影集锦艺术”的郎静山。
从摄影发展的历程、中国摄影人的创作、中国摄影史的 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华美学首先是人的美学,是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中国摄影人在摄影发展历程中也非常自觉的去寻找和表达中华美学。
影像里的中华美学,既是一个很深奥的主题,但同时又非常具体,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表达里,它并不空洞也不虚幻,从历史的脉络中是可以清晰看到的。
现场嘉宾与本届青年摄影大展入选作者连线
晋永权谈到,摄影之于中华文化,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化”和“用”。
“化”是指接受、吸纳、吸收,为我所用的过程,比如,商业化、世俗化、大众化。“用”,则代表着功能性,也就是它到底能做什么。我们以中华文化来“化”西方的摄影术,以摄影术为我所用。
但是,摄影之于中华文化,在“化”和“用”的过程中也能看到一些问题:感性多,而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比较少。山本博司的作品,是通过摄影对时间、空间产生了思索,这种思索具有东方式思维,但是,中国摄影人在对摄影本体的理解上还比较少。
董冬则进一步谈到了:摄影的“边界”与“永驻”。
他认为,摄影是对“边界”的研习方式。所谓“边界”,即是取景框,世界是无限的,如何截取其中的有限部分,即关乎“世界观”,也隐含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密码。
在讨论到摄影如何与中华美学联系时,董冬说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给我们带来 的视觉感受,就是思考美学,它能让你感悟到很多画外的东西,这个也是中西方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
二、入选作者创作分享
在现场嘉宾的分享过后,本届青年摄影大展的入选作者们,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创作分享。
《黑白物语》作者:方临明*欣赏完整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