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直击走向世界,打造中

9月5日至6日,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40余位中国作家、国际传播专家,和来自24个国家的32位汉学家跨越重洋相逢。“渡尽劫波兄弟在”,作家李洱用鲁迅的一句诗表达了与各国友人疫后重逢的欣喜,“见到这么多旧友新知,彼此都非常激动,甚至执手相看泪眼。”不同肤色,却操着同一门语言,在“文都”南京的晴空下,海内外文学知己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交流,那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怎样的文学足以“穿越疆界”不是所有的中国文学都能被世界了解。能穿透语言、民族壁垒的文学内核是什么?中国作家曹文轩列出了几个要素:文学性、故事性和人性。曹文轩认为,文学有永恒的基本面即文学性,守住文学的这个“边界”,才可能迈向“无疆”。故事是人类存在状态的模型,也是海外传播过程中经得起翻译的部分,小说家必须书写结实的、特别的、美妙的故事。此外,文化是民族的,而人性是人类的。“人性是小说的最后深度。中国作家不能被稍纵即逝的时代风尚、蝇营狗苟的功利性目的所裹挟,当我们能够始终聚焦、透彻地理解和精准地把握人性时,我们的作品事实上已经领取了走遍世界的护照。”事实上,正是由于毕飞宇作品充满了精彩的人性描写,意大利翻译家玛丽亚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玛丽亚告诉记者,她对《推拿》喜欢得要命,“《推拿》主要人物达六七个,个个都体现了人性的丰富微妙,展现了盲人具体的生活状态,完全超出了一般读者认为‘盲人很可怜’的刻板印象。”她把毕飞宇的《玉米》推荐给意大利出版社后,也受到了热情回应,“因为《玉米》虽然涉及中国具体的历史背景,但主要讲的还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定地书写自己生活的村庄,把家乡写到世界上去,新晋茅奖得主、新疆作家刘亮程表达了他对“世界文学”的一种理解。这恰恰契合了文学传播的一条规律,即“题材的中国性,主题的世界性”。让人有些意外的是,江苏诗人胡弦的作品在地球另一端的哥斯达黎加大受欢迎。年,北京语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孙新堂翻译了胡弦的10首诗歌,寄给哥斯达黎加国际诗歌节,没想到诗歌节组委会热情表示,想在当地出版胡弦的诗集。不久,由孙新堂选编、翻译的中西双语版胡弦诗集《星象》出版,哥教育部向所全国公立中小学捐赠此书,并开展“全国中学生读胡弦”活动,组织学生通过随笔、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读后感并结集成册。中国诗歌为何能与拉美世界遥远地共振?孙新堂认为,中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类似遭遇,使中拉民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同样,在拥有米斯特拉尔、聂鲁达、帕斯、阿斯图里亚斯等一众杰出诗人的拉美,一场诗歌节的开幕式就可能吸引上万名读者到场。这使得诗歌成为中国文学面向拉美世界传播的有效维度。不仅是胡弦诗歌受到欢迎,诗人西川赴阿根廷参加罗萨里奥诗歌节,被评为“诗歌节之星”;而周瑟瑟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上朗读自己的诗歌时,引起当地诗人共情,现场“飙泪”。青年作家加快“走出去”步伐相较于莫言、余华、刘震云、毕飞宇、苏童等已具备国际认知度的50后、60后作家,中国青年作家的“走出去”更加迫切。他们记录的中国故事和创造的审美经验,镌刻着迥然不同的中国社会、中国文学的发展刻度,是鲜活涌动的“中国故事”。就在这几年,青年作家“走出去”的步伐加速。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在墨西哥销量不错,网络文学《天官赐福》受到俄罗斯女性读者喜爱,而作为中国青年科幻作家代表的陈楸帆,他与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合著的《AI:预见10个未来新世界》,英文版销量已超10万册,还在法兰克福书展捧回了德国的一项大奖。中国青年如何与世界自信地、有效地展开互动,陈楸帆提供了经验和样本。他告诉记者,他从年左右就尝试把自己的作品推介至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并把他推荐给刘慈欣、郝景芳等国内同仁。随后,刘宇昆凭借精彩的翻译助推《三体》出海,让中国科幻在全世界获得了巨大声誉。而今,在中国作家的有力推动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科幻共同体”已经形成——借助国际科幻平台“克拉克世界”,陈楸帆等科幻界人士长期地遴选、翻译和传播中国科幻,使之成为中国文学的靓丽标识。创作《AI:预见10个未来新世界》时,陈楸帆与李开复采取了中英文版同步“更新”的方式,借助英文版,作品很快向20多个国家输出了版权。这背后,作家对重大议题的敏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20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05205号-3